《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朗读全诗,理解诗人对新生活的歌赞与热爱。⑵品味朴素、清新、优美、明快的语言,领会诗人丰富的想象与联想。2、能力目标⑴通过反复朗读、背诵、比较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⑵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在诵读中品味诗歌丰富的想象、精妙的修辞、朴实的语言。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欣赏诗歌的能力。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炽烈的感情,培养学生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品味生活,热爱生活。【教学设想】1、适当联系时代背景,使学生明白诗人为什么要歌唱,以便进一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2、重点⑴反复朗读并背诵,理解诗意及抒发的感情。⑵品味朴素、清新、优美、明快的语言。3、难点⑴领会诗人情感,理解诗人对新生活的歌赞与热爱。⑵理解“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和诗人把声音比喻成“微风”“阳光”的意义和表达效果。4、本诗的主要教学方式是整体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进而寻找哪些诗句表达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这具体在诗的二、三节上。丰富的想象力,能增加诗歌的生动形象性,让诗人的感情流露的更真切,因而应重点研读这两节。【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1、设置情境:我们经常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青少年或青少年时期呢?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思考。如“花季雨季”、“花样年华”、“花季少年”……2、激情导人:我们经常说青少年是“花季少年”、“花季少女”,青少年阶段是“花样年华”、“花季雨季”。因为青少年时期是最美好的时期,它意味着希望,象征着未来,代表着正在生长的蓬勃的力量,它值得我们为之歌唱。当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国土沦陷,民族处于危亡的关头。许多爱国青年纷纷投身于汹涌的抗日救亡浪潮中。一位诗人就以豪迈的激情为他们创作了一首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二、作者及有关背景。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1938年,作者到延安,亲眼目睹了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创作思想较前期(主要表现对生活的不满),有了很大的改变,写出了大量热情讴歌延安和抗日根据地的作品。《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就写于这一时期(1942年)。当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延安革命根据地的抗日军民,特别是延安的青少年们一边战斗,一边生产,一边学习,显示出蓬勃的生机。诗人从中感受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以豪迈的激情创作了这首诗。代表诗集《汉园集》、《预言》,散文集《画梦录》三、题解诗人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这里的少男少女不是实指,而是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新的希望新的力量,所以诗人实际上是为新世界歌唱。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正在生长的力量正是对于少男少女的含义最好的注解,这四种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属于一种开始积极向上,给人希望。诗歌还暗含了另外一层政治意义,即歌颂延安的新天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生活。四、朗读诗歌1、指导朗读:感情基调很明显,奔放快乐,积极向上,对这种诗歌怎样朗读呢?明确:语速稍快,语调适当高亢一点,尤其是排比性的诗句。要读得有气势一些。2、听录音示范朗读,划分节奏,找出重音。3、齐读五、诗歌解读1、第一小节:⑴、首先交代题目,“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有个问题:“少男少女们”就是“青少年”,诗人为什么不说“我为青年们歌唱”明确:意思虽相同,但节奏感不同,诗歌注重音乐美,“少”字两个重叠,较为响亮。⑵、接下来是歌唱的内容,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四个事物有什么共同点?明确:采用了排比,“早晨”、“希望”、“属于未来的事物”、“正在生长的力量”这四种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积极向上,给人希望,给人以鼓舞。这四句诗还暗含了另外一层政治意义,即歌颂延安的新天地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生活。第一节诗迎面扑来的是清新明快的感觉,这为全诗定下了基调。⑶、朗读第一节2、第二节⑴、这一节有一句与第一节相照应,是哪一句?明确:“飞到年轻人的心中”。⑵、诗人让自己所唱的歌“寻找停留的地方”“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干嘛?明确:希望他的歌能感动广大青少年,激励他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