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4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诵古诗,从而理解领悟诗意;组织学生自主合作细品古诗,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了解大意,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教具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课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意图备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会4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感受古诗意境。一、导入师:上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看你们从中能联想到什么?(教师播放《送别》曲)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你想到了什么?(生说出想到了什么)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分离与相聚切割又弥合着漫漫人生。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的一件事。不仅有歌唱离别,更有很多诗咏离别。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极品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提示注意读准题目中的生字)二、新课(一)围绕课题质疑。师:很好,都读正确了。诗的题目中出现了一个“送”字,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了。那围绕这个“送”字你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生:谁送谁?师:真聪明,我把这个问题记下来(板书)。谁接着提?生:在什么地方送?创设情境,使学生顺利投入到学习中来。1师:好的,也记下你的问题。板书:在哪送生:在什么时候送?师:也不错,也记下。板书:何时送生:怎么送?师:太好了。这是个最棒的问题。板书。生:送到哪?生:为什么送?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诗文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了,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二)品读古诗1.指名读-→评议-→再指名读(老师范读)2.学生朗读-→同桌互读3.读诗擂台赛-→齐读(三)、汇报交流,理解诗意。1.通过刚才反复的读古诗,你都解决了哪些问题?预设:①李白与孟浩然是好朋友,感情深。(故人)②“烟花三月”的时候,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扬州)去③黄鹤楼(湖北武汉)。广陵、扬州(江苏,汉时称呼,唐时称呼)师:请同学们看,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噪。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谁能接着汇报?④重点字意:“之”到,“辞”辞别、离开,“唯”只,“帆”小船。2.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诗的大意。(独立-→讨论-→反馈)古诗大意(一):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老朋友离开西边的黄鹤楼,在烟花三月的时候乘船去扬州。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消失在水天相接处,最后,只看见长江水向天边流去。古诗大意(二)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才会更积极的解决问题。2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李白目送好友的小船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向天边流去。第二课时一、齐读古诗,复习巩固。二、二、入诗境、悟诗情、“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你们想知道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扬州三月的图片,你们看看还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描绘这扬州的烟花三月?(出示课件)生:是百花盛开的三月。师:百花盛开用得好。谢谢你,我明白了。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继续告诉我。生:我来,是细雨如烟,繁花似锦的三月。生:是百花齐放的三月。生:是细雨蒙蒙,花红柳绿的三月。生:阳光明媚的三月。生:是细雨绵绵,柳暗花明的三月。生;是百花争艳,鸟语花香的三月。(板书:烟花三月)师:烟花三月的景美,你们的语言也很美。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两句诗读得也很美呢?(出示前两句课件)(指导朗读,指名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