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先生之生死观与民族精神作者:郑晓江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南宋状元、宰相,文学家。他在被元军俘虏关押期间,曾经呤咏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丽诗篇。今天距文天祥"杀身成仁"已有七百余年,近八个世纪以来,文天祥的所作所为,他的诗文、他的精神一直鼓舞着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面对外侮内患,英勇不屈,逆境奋起,从而使中华民族能够一次又一次地从外来侵略的打击下恢复过来,始终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因此,分析文天祥先生的生死观,概括出文山精神,能帮助我们进一步去理解爱国主义,从而真正把握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一、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一般都认为,爱国主义主要是指人们奋起抵抗外敌入侵,对自己的祖国有一种深厚的感情,对民族、对家乡的山水、父老乡亲充满着某种深深的眷恋。许多人认为,这种爱国主义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实际上,这一沿习的看法是不准确的。因为爱国主义是世界各民族普遍具有的一种精神。法兰西民族有爱国主义、德意志民族有爱国主义,大和民族与犹太民族的爱国主义所表现出的爱国热情的强烈程度甚至使世人为之惊叹不已。所以,从历史与现实来看,爱国主义实际上已经不必然地吸附于某个特定民族,它日益成为一个地缘政治的概念、国家主义的概念。如美利坚民族是世界许多民族的聚合体,但人们却洋溢着对美国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等等。这样,笼统地把爱国主义归结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不对的,这种看法实际上妨碍了我们对中华民族精神作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实际上,各民族、各国家的爱国主义都有不同的特质及表现,它们才真正是该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有其不同于法兰西民族、德意志民族和美利坚民族的独特本质和表现形态,它们才真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构成因素,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探讨和掌握的东西。那么,我们怎样去寻找这种独特性呢?应该从中华民族历史上爱国志士的言行中去发掘和探寻,从这一视角来看,研究文天祥之生死观及精神就有了特殊的重大意义。因为文天祥的一生恰恰体现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独特性,从而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构成因素。文天祥之生死观和人生精神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加以概括和总结,主要有以下三个有机联系着的部分。二、"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精神文天祥可以说是儒家文化模塑出的一个典型人物。他自小读的是圣贤书,早就孕育出"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精神,并因此走上了儒家"学而优则仕"的道路,通过科举而中状元,而位极宰相。他既是儒家的忠实信徒,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具体化和现实化。后来,他以一介书生举义旗,试图挽救南宋王朝崩溃的命运,他一生均实践的正是《大学》中的古训,从"修身"到"齐家"、到"治国",再到"平天下"。尽管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终归失败,但文天祥却以其人格的高尚、道德的纯洁,和对理想的执著而获得众口皆碑,其事迹世代流传,成为一代民族英雄的代表。儒家"天下为已任"的观念源远流长,是其理论的核心之一。从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干七十二君而无所遇"的坚忍不拔,到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之名言;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句,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壮语;特别是东林志士所提到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等,无不贯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意识,无不发散发着强烈的"天下为已任"的人生精神。文天祥的一生正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他最终兵败被俘,在长期囚禁之后英勇就义,以其人生实践成为"天下为已任"精神的最高体现。"天下为已任"人生精神的实质在于个人必须跃出个人所获所失、所生所死的限囿,站在民族兴衰和国家兴亡的高度来看问题,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思一念;其次,"天下为已任"的人生精神还要求人们具备一种对家庭、家族和全体民众深切的终极关怀,对生灵涂炭、百姓祸殃有一种切肤之痛,并由此生发出巨大的人生动力,为民众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安乐而奋斗,即便肝脑涂地亦在所不惜。这些恰恰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仁爱"的根本要求。细观文天祥的一生,无不感受到强烈的"天下为已任"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