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1)一.导入课文1616年,莎士比亚死了。同一年,汤显祖也去世了。中西两个伟大的剧作家同时去世,是一个巧合,也许更是一个默契。和莎士比亚一样,汤显祖代表了明代,甚至是中国古典戏剧创作的最高峰。在明代乃至后来的剧坛上,没有一个剧作家像他这样获得后人的敬仰和崇拜。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策划两岸三地共同演出《牡丹亭》,把原来的55折浓缩成了27折,华美的服饰、优雅的唱腔轰动了各地,每到一处,几乎是万人空巷。去年七艺节间在杭州演出,是一百多个剧团中票卖得最好的。给大家看几张当时演出时的剧照。白先勇先生说这个戏是一出关注青春、关注爱情和生命的戏,洋溢着青春之美、生命之美,是浪漫爱情的极至。先让我们来看看剧情的梗概。二.整体感知课文这真是人鬼情未了的古典演绎。课文节选的是第七出,是故事的开端部分。这一出戏还有一个名称,叫“春香闹学”。现在让我们先来读一读,看看春香是怎么闹的。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一节。学生阅读其余部分。三.分析课文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找出春香闹学的情节来,看看她闹了几次,是怎么闹的。一闹:陈最良:“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春香回答:“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春香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认真吸取老师的教导,从此早早起床读书呢?显然不是,她这是说反话,表达对塾师的不满。这让塾师很是尴尬,却也反驳不得。二闹:塾师讲解经书,春香却问,“怎样声儿?”老先生不好回答,只好模拟一下,学鸠声了。“末作鸠声。贴学鸠声诨介”。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老先生憨态可掬作鸠声,小丫头乐不可支学鸠鸣,好不热闹!老先生一本正经说“听讲”,他期望的可是严肃的课堂,这回却叽叽咕咕闹成一团。三闹:春香曲解诗文。曲解有故意歪曲的意思。春香在这里是故意歪曲的吗?我觉得用乱解比较恰当。春香不懂诗文的意思,自作聪明,乱解一气,解出了一个喜剧效果来。李渔说过:“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斯为科诨之妙境。”春香越是流露自然天性,就越是逗人,越叫人忍俊不禁。四闹:春香追问君子为什么“好逑”,“为甚好好地求他”。塾师斥责:“多嘴!”塾师回避这个问题,不想回答。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为什么不想回答呢?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两情相悦,这是人的自然天性,而迂腐的塾师却回避人情人性,强加礼教理学,死板教条,令人生厌。五闹:老先生让春香拿文房四宝,春香故意拿错了。她拿来了画眉细笔、螺子黛、薛涛笺、鸳鸯砚这些小姑娘喜欢的东西来。老先生对此一窍不通,呵斥春香换过了。春香背后骂了一句“标老儿”,就是土老冒的意思。看来他们之间存在着很深的代沟。六闹:领出恭牌去游花园,借口逃学。七闹:老先生教训春香,春香反驳。请一个同学用现在的话重复一遍两个人的对白。老先生教育姑娘们学习古人苦读诗书,春香却不吃那一套迂腐的说教,顽皮懵懂,孩子气地天真地反驳,真叫人哭笑不得。八闹:春香听到外面有人叫卖花,就说“小姐,你听一声声卖花,把读书声差。”不仅自己不好好听课,还逗引小姐。这真惹恼了老塾师,拿起荆条来要打她。结果是一个要打,一个躲闪,边躲闪还边顽皮,课堂里一片混乱。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这实在是“闹”到了高潮,“闹”到了顶点,从语言冲突闹到了肢体冲突了。所以小姐要赶紧出面,收拾这个残局,以免惊动老爷夫人。九闹:春香在下课后背地里骂塾师:“村老牛,痴老狗,一些趣也不知。”让老塾师斯文扫地。四.分析课文(二)我们再来深入一层地探讨一下。春香为什么会闹学?她和陈最良矛盾冲突的本质是什么?是封建保守的礼教和自由活泼的天性的冲突。大家知道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存天理,灭人欲”,以理制情,以理灭情。而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是要“以情抗理”,关注和尊重人的感情和个性,关注人的个体尊严和幸福。所以这出戏在四百来年的历史中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同学们可以去看看《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有一节林黛玉“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曹雪芹借用《西厢记》和《牡丹亭》来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