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本科第一页,共三十二页。主要内容概述HLA复合体的基因组成和遗传特点HLA的结构和分布HLA的生物学作用HLA在医学上的意义第二页,共三十二页。第三页,共三十二页。移植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排斥反应的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能引起快而强的排斥反应的抗原。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引起慢而弱的排斥反应的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第四页,共三十二页。如:小鼠MHC→H-2复合体→编码H-2抗原;人类MHC→HLA复合体→编码HLA抗原;*HLA(humanleukocyteantigen):人类白细胞抗原第五页,共三十二页。一、NHC的基因组成HLA复合体位于人第6号染色体短臂,有224个基因座(locus),从着丝点一侧起依次为Ⅱ类基因、Ⅲ类基因和Ⅰ类基因。第一节MHC的结构与特点第六页,共三十二页。第七页,共三十二页。(一)经典MHC基因1.经典MHCI类基因:又称Ia基因;在HLA复合体中包括HLA-A、-B、-C3个座位2.经典MHCII类基因:在HLA复合体中有HLA-DP、-DQ、-DR3个亚区(二)免疫功能相关基因1.编码补体成分的基因:位于HLA复合体Ⅲ类基因区2.抗原加工递呈相关基因:位于HLA复合体Ⅱ类基因区第八页,共三十二页。二、MHC的遗传特点(一)单元型遗传通常以一个完整的遗传单位由亲代传给子代。可用于选择移植供者和亲子鉴定。(二)多态性指在一随机婚配的群体中,染色体同一基因座位有两种以上基因型。利于群体适应复杂的环境改变,从而维持种群的生存;可用于个体识别,但不利于寻找同种移植物供者。(三)连锁不平衡第九页,共三十二页。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superfamily,IgSF)——具有与IgV或IgC区相似的折叠结构,且氨基酸组成有一定同源性的一组分子。功能特点:参与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识别和相互作用IgSF和IgSF间的相互识别:CD4与MHC-II;CD8与MHC-I;CD2与LFA-3等;第十页,共三十二页。第二节MHC分子的结构和分布一、MHC分子的结构与分布(一)MHC分子的结构1.MHCⅠ类分子:由α链和β2微球蛋白(β2m)非共价结合的异二聚体。胞外区肽结合区:α1、α2跨膜区IgSF区:α3、β2m胞内区第十一页,共三十二页。HLAⅠ类分子结构示意图肽结合区IgSF区跨膜区胞内区第十二页,共三十二页。第十三页,共三十二页。MHC-I类分子结构α链:43KDaβ链:12KDaα3与CD8分子结合的部位第十四页,共三十二页。MHCⅠ分子结合抗原肽结构示意图第十五页,共三十二页。2.MHCⅡ类分子由α链和β链非共价键结合的异二聚体分子。胞外区肽结合区:α1、β1跨膜区IgSF区:α2、β2胞内区第十六页,共三十二页。肽结合区IgSF区跨膜区胞内区HLAⅡ类分子结构示意图第十七页,共三十二页。第十八页,共三十二页。MHC-II类分子结构α链:34KDaβ链:29KDaβ2与CD4分子结合的部位第十九页,共三十二页。MHCⅡ分子结合抗原肽结构示意图第二十页,共三十二页。(二)MHC分子的分布经典MHC-I类分子:广泛分布在所有有核细胞表面;如:血小板、网织红细胞等;淋巴细胞——最高另:滋养层细胞、神经原和精细胞不表达MHC-I分子。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二页。经典MHCⅡ类分子:主要分布于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等APC表面;*被抗原激活后表达量明显增多;*在一定情况下,活化的T细胞、胸腺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也表达MHCⅡ类分子。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二页。MHCI类与II类分子的特征特征MHCI类分子MHCII类分子多肽链a链(44-47kD)a链(32-34kD)ß2m链(12kD)ß链(29-32kD)多肽残基位置a1和a2结构域a1和ß1结构域与T细胞共受体结合a3区结合CD8ß2区结合CD4肽结合槽容纳8-12残基的肽容纳10-30残基的肽经典成分HLA-A、B、CHLA-DP、DQ、DR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二页。二MHC分子的生物学功能(一)MHC分子是抗原递呈分子MHC分子的抗原结合凹槽选择性结合抗原肽→形成MHC分子-抗原肽复合物→供T细胞识别→形成MHC–抗原肽-TCR三分子复合体→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第二十四页,共三十二页。第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