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肉牛饲养标准饲养标准中规定的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是动物需要量的下限因此在饲养实践中,必须根据动物所处的环境情况,如气候、季节圈舍和动物本身的情况如疾病、应激等对饲养标准进行调整。干物质:指肉牛每天进食的干物质,单位是千克。实际中的饲料是风干物质,因此在计算牛的饲料进食量时,应以干物质的量除90%,以得出接近的饲料供给量。干物质进食量受体重、增重水平、饲料能量浓度、日粮类型、饲料加工、饲养方式和环境条件的影响根据国内生长育肥牛的饲养实验总结材料,肉牛干物质进食量的参考计算公式为:DMI(kg)=0.062W0.75+(1.5296+0.00371W)'G式中:G为日增重(kg),W0.75为代谢体重(kg),W为体重(kg),DMI为干物质进食量(kg)。肉牛能量单位:为了实际中便于使用,将肉牛的需要的净能值折算为肉牛能量单位,本书已在问题6对此做出了描述。综合净能:肉牛的营养体系将肉牛对能量的需要分为两个部分:用于维持生存的净能叫做维持净能;用于增重的净能叫做增重净能。把维持净能和增重净能综合起来做为一个综合指标即为综合净能,利用综合净能比较方便,其单位是兆焦耳。一、牛的生物学特性和饲养管理一般原则1、牛的生物学特性经过人类长期驯化饲养后,牛表现出一些特定的生物习性,了解这些习性有助于科学饲养。(1)牛有恋群性。牛喜欢小群活动,一小群3-5头,当有其他牛来到时,会引起争斗。新引进的牛要先进行大群饲养,待个体间互相熟悉后,再进行分群,可减少争斗,防止产生不必要的损失,舍饲时最好采用对头式拴系,使牛有安全感,解除后顾之忧,放心采食。(2)对环境适应性强。从其他地方引入的牛,只要自然环境接近能较快地适应新环境。在易地育肥时,如果产地与引入地的环境条件一致有助于肉牛的生长。肉牛对低温的适应能力强于高温,当环境温度超过27°C时,采食量减少,影响生长。环境温度低于8°C时牛的维持需要增加,采食量增加,又浪费饲料。因此,牛舍要注意夏季防暑、冬季防寒,舍内温度控制在8—12C为好,相对湿度不高于85%。(3)牛爱吃新鲜干净的饲料,不爱吃长时放置的精饲料,特别经拱食黏附鼻镜黏液的饲料。因此,喂料时应做到少喂勤添,要将料槽中剩余的饲料及时清扫,晾干后再喂。(4)采食不仔细,有反刍的特性。(要注意粗精料中的异物、如铁钉、铁丝等)在饲养肉牛时,要保证牛有足够的休息时间进行反刍,消化食物否则会导致消化不良,引起疾病。(5)饮水量大。饮水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环境温度、生理状况年龄、饲养方式等。气温升高,需水量增加;泌乳牛需水量多,每产1唸牛奶,需水3—4kg;代谢旺盛的犊牛需水量多;放牧饲养较舍饲牛需水量多1倍。一般情况下,牛的需水量可按每千克干饲料需水3—5k供给,每天在喂料后供给饮水。中午可增加一次饮水,夏季一定保证水的充分供应,最好自由饮水。2、饲养管理的一般原则(1)科学配制日粮,满足牛的营养需要牛是反刍动物,有着容积很大的前胃。前胃能使饲料发酵软化,瘤胃内微生物的活动,可以消化大量粗饲料,合成菌体蛋白,为降低肉牛饲养成本提供了可能。因此,肉牛生产中,不管处于哪个生理阶段的牛,粗饲料的供应是必不可少的,根据饲料标准,配制日粮要做到精、粗、青饲料的合理搭配,饲料种类多样化,适口性要好,易于消化,配制的日粮要做到营养全价平衡。犊牛要及早放牧或补饲植物性饲料,促进前胃的发育和前胃机能的完善,提高身体素质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给生长牛(或架子牛)提供尽可能多的粗饲料,补饲少量精料,促进牛骨架的发育,降低饲养成本。育肥牛则采用高精料日粮快速催肥,缩短饲养周期,提前上市,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饲喂要做到“四定”,即定时、定量、定序、定人,根据每天的饲喂次数,将饲喂时间固定在一天的某几个阶段,时间相对固定,不要随意更改。饲喂顺序也应确定,一般采用先粗后精再饮水的做法,饲喂顺序一旦确定也不得随意变动。(2)做好牛的疫病防控制定牛舍及牛场的消毒清洗计划,减少病原微生物,控制疾病的发生。制定科学规范的免疫程序,及时做好疾病防治工作,防止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发生。对断奶犊牛和育肥前的架子牛要进行驱虫健胃。(3)加强饲养管理在生产中要求饲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