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教改革”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改革路径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直接关涉到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改革的核心内容,实施“三教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是“三教”改革的关键,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谁来教”的问题;教材是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创新的基本载体,是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教什么”的问题;而“教法”改革则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法与手段,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怎么教”的问题。一、以“三教改革”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问题症结“职教20条”开篇就明确指出了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办学规律与使命,不能够照搬移植普通教育的办学经验与模式。以“三教改革”为基本视角来审视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现状,存在着如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教师:来源固化、结构惰化、单兵作战、成长缓慢其一,总体数量不足,来源较为单一。随着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展和快速发展,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随着2019年“扩招100万”政策的贯彻实施,必然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规模与质量提出新的要求。如果客观审慎地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仅从数量规模而言就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大发展的需要。从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规模来看,“2018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83.35万人,比上年减少5677人,下降1.24%,生师比19.10:1”。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规模正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生师比刚刚达到国家规定的20:1的基本办学标准。从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规模来看,《2016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报告》指出,“部分院校办学条件不达标,生师比超过18:1的院校近800所。部分专业点的专任教师数不到2人,还有一部分专业点无专任教师。”基于客观数据的呈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在规模上尚未能够支撑我2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在师资队伍来源上,中高职院以普通高校毕业生为主,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占比较低,大多数专业教师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普遍缺乏行业、企业一线的工作经历与经验。其二,双师素质缺乏,领军人物匮乏。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此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双师型”教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通过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推动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发展。“2018年,我国职业院校专任教师133.2万人,其中,中职专任教师83.4万人,高职专任教师49.8万人。‘双师型'教师总量为45.56万人。其中,中职26.42万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1.48%;高职19.14万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9.70%。”数据来看,我国职业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的规模正逐步提升,但也必须认识到,“双师”教师的统计口径主要是基于证书获取,真正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规模可能要大打折扣。而且,当前职业院校尚未重视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导致部分专业带头人无法胜任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对其能力需求的期待,同时由于没有明确、清晰的专业标准和资质要求,导致在办学中许多并不具备专业建设领导能力的教师进入到该岗位从事专业建设工作,极大弱化了专业带头人的专业身份和地位。其三,队伍结构失衡,团队凝聚力弱。近年来,职业院校对引进教师的学历要求逐步提高,部分高职院校、部分专业已将博士研究生学历作为基本要求,同时采取多样化制度措施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但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仍然存在着部分失衡:在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上,呈现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结构,尤其在一些新开设的专业,大部分教师都为青年教师,民办职业院校则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中年骨干教师较为缺乏;在师资队伍学缘结构上,绝大部分教师都来源于普通高校毕业生,在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方面普遍较为薄弱,真正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占比较低;在师资队伍专兼结构上,兼职教师数量占比较低,而且兼职教师参与专业与课程改革的深度亟待加强,同专任教师之间的互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