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鱼腥草别名蕺菜、蕺耳根,英文名为HeartleafHouttuynia,学名为HouttuyniaecordataThunb.为三白草科蕺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鱼腥草有独特的鱼腥味,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全株入药,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抗菌、防辐射之功能。其嫩茎叶和地下茎可作为蔬菜食用。因此,鱼腥草是一种食疗兼用的植物资源,原产亚洲、北美,现今,在我国的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浙江、福建等省栽培较多。特别是云南、四川栽培历史悠久。有趣的是不同地区有不同地区的食用习惯。福建人喜吃嫩叶,贵州人喜吃地下茎,而成都人则是茎叶都爱吃。一植物学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5—50cm,有腥臭气。茎细长,匍匐地下,上部直立,紫色,地下茎白色,有节,粗0.4-0.6厘米,节间长3.5-4.5厘米,每节易生不定根。叶互生,心形或阔卵形,长3—8cm,宽4—6cm,先端渐尖,全缘,有细腺点,脉上稍被柔毛,下面紫红色;叶柄长3—5cm,托叶膜质,条形,下半部与叶柄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生于茎顶,与叶对生,基部有白色花瓣状苞片4枚;花小,淡紫色,两性,无花被,有1线状小苞;雄蕊3,花丝下部与子房合生;雌蕊由3个下部合生的心皮组成,子房上位,花柱分离,蒴果卵圆形,顶端开裂。种子球形,有花纹。花期5—8月,果期7-10月。二对外界环境要求1.温度:鱼腥草喜欢温暖的环境,一年中无霜期内均能生长,长江流域各省露地能正常越冬;一般土温12℃开始出苗,生长前期要求16-20℃,地下茎成熟期要求20-25℃,其较耐寒,气温降至-15℃仍能越冬。2.水分:鱼腥草耐涝,喜欢湿润的土壤环境,需求田间最大持水量为75%一80%。3.光照:它对日照时间长短要求不严格,喜欢良好的光照,但也较耐阴。4.土壤:对土壤要求不严,可充分利用荒地栽培,但鱼腥草根茎分布较浅,土壤为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易优质、稳产。三栽培季节与栽培方式长江中下游地区2月底至3月初栽植,定植3个月后即可分批采收。在我国北方一般在清明节前后栽种茎,冬季挖掘地下茎供应市场;保护地栽培的于1月份即可栽植,或在霜冻来临前,将露地栽培的鱼腥草移入温室,露地与保护地结合,可做到周年供应。四栽培技术1.繁殖方式:生产上多利用其白色的地下茎进行无性繁殖。在秋季茎叶枯黄后,选择粗壮肥大、节间长、无病虫害的老茎,将其埋藏地下自然过冬。春季发芽前,从老茎节间剪成4~6厘米的小段,每段2~3个节。若在夏季高温干旱时栽培,种茎每段一定要带3个节,以保证中间节位能发芽。2.整地、作畦、施基肥:土地深耕,为根茎的生长创造疏松的土壤条件,每亩施腐熟厩肥3000公斤~50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和硫酸钾15公斤~20公斤(或草木灰100公斤)作底肥。作平畦,畦宽1.3米。浇足底水。3.定植:定植前畦横向开沟,沟深10厘米左右。在沟内摆放种茎,株行距7厘米×13厘米。随播随覆土,然后浇水。4.田间管理(1)浇水:鱼腥草喜欢湿润的土壤环境,要及时浇水,尤其在5~6月茎叶生长旺季,和7~8月高温干旱时。(2)中耕除草:出苗后到封行,中耕除草3~4次,减少杂草竞争水分、养分,破碎土壤表面板结,创造疏松土壤环境。(3)摘心和摘蕾:生长过旺的植株要摘心,抑制侧枝,使养分保证地下茎供应。如果不是为了用花,初现蕾即摘,避免生殖生长同营养生长竞争养分。(4)追肥:基肥足,可不施追肥,但在5月下旬,为了鱼腥草旺盛生长,可适施人粪尿每667平方米1500千克。为了增加产品香味和产量,可在生长期间用0.2%~0.4%的磷酸二氢钾喷叶2次~3次。(5)防治病虫害:鱼腥草病虫害很少发生。病害有白绢病,发病初期地上茎、叶变黄,地下茎遍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并逐渐软腐,在布满菌丝的茎及其附近地表产生大量油菜籽状菌核,后期,会成片倒伏。其病原为齐整小菌核,属半知菌亚门真菌,防治方法:选地轮作;剔除病种茎;加强田间管理;发病初期喷洒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隔10天1次,共防2~3次,采收前1周停止用药。对病株也可用50%托布津600倍~800倍液灌根;紫斑病为害叶片,心轮纹,造成叶片干枯死亡,发病初期,喷洒1:1:160的波尔多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2次~3次;叶斑病发生在高温干旱季节,发病时用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