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⒈理解邓颖超通过对海棠花的几次描述来表达对周恩来深切思念的写作效果。⒉掌握利用具体事物来描述内心感受的写作技巧,品味舒缓、朴素语言的艺术魅力。⒊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情操与高尚情怀。⒈理解邓颖超通过对海棠花的几次描述来表达对周恩来深切思念的写作效果。⒉掌握利用具体事物来描述内心感受的写作技巧,品味舒缓、朴素语言的艺术魅力。⒊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情操与高尚情怀。邓颖超(1904-199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领导人。河南光山人。周恩来的妻子。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任天津地委妇女部部长,1934年参加长征。1949年起,先后在全国妇联、全国人大等担任要职。1992年7月1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邓颖超1925年与周恩来结婚。他们结婚时重述了进步同志所说的“八个互相”,即互爱、互敬、互助、互勉、互商、互相照顾、互相信任和互相谅解。周恩来于1976年1月8日逝世,1988年4月,时年84岁的邓颖超同志观赏西花厅的海棠花,睹物思人,口述本文,后由身边的工作人员整理而成。1997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此文。一、读一读一、读一读海棠鸿雁盛开不挠头颅澎湃芬芳丰硕患难甬道险阻厌恶束缚联翩tánɡyànshènɡnáolúpàifēnshuònànyǒnɡzǔwùfùpiān二、记一记患难与共:不屈不挠:艰难险阻:浮想联翩:在不利处境中,共同承受困难或灾祸。比喻在压力、恶势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表现十分顽强。指道路行进中的危险、困难、障碍。亦借指所经历的艰险。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想象像篇章一样多。1.作者回忆了与海棠花相关的哪些生活片段?2.如何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⒈作者回忆了与海棠花相关的哪些生活片段?第一个片段是因为爱海棠花,就选定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而且一住就是三十八年。第二个片段是海棠花与邓颖超共同经历了三十八个年头,仍然生机勃勃,花团锦簇,果实累累。人们不但可以赏花,还可以品尝果实。第三个片段细致描绘了周恩来生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常抽几分钟独自驻足观赏,以此也得以稍稍休息,或与邓颖超并肩赏花。第四个片段写邓颖超为远在日内瓦的周恩来剪了一枝海棠花,压在书本里,通过鸿雁传情,表达她的思念、体贴之心。第五个片段是思念总理“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飘进了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2.如何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2.如何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第一部分(第1段)看花思人深情追忆第二部分(2~6段)回忆共度美好时光(7~9段)爱情道路患难与共第三部分(10、11段)遥想过去深情一片共同革命理想坚定革命信念忠贞不渝爱情⒈课文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对表现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境界起到了什么作用?⒉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文章的结尾一句,作者为什么称周恩来为“同志,战友,伴侣”?⒈课文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对表现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境界起到了什么作用?⒉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文章的结尾一句,作者为什么称周恩来为“同志,战友,伴侣”?1.课文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对表现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境界起到了什么作用?本文是一篇追忆性的文章,它由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触发了作者对过去有关人物和事件的深情回忆,把已经逝去的情景再现在我们面前,饱含着对看花人的深情追忆。1.课文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对表现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境界起到了什么作用?本文是一篇追忆性的文章,它由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触发了作者对过去有关人物和事件的深情回忆,把已经逝去的情景再现在我们面前,饱含着对看花人的深情追忆。2.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文章的结尾一句,作者为什么称周恩来为“同志,战友,伴侣”?他们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所以是“同志”;他们的一生都在为共同的革命理想而艰苦奋斗着,所以是“战友”;他们的婚姻“是具有信念的婚姻”,所以是“伴侣”。2.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文章的结尾一句,作者为什么称周恩来为“同志,战友,伴侣”?他们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