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市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把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依靠龙头企业、农村能人,各种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在党的惠农政策和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下,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机制的变革,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据不完全统计,全市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35.05万亩,其中规模经营面积3.45万亩,占总面积9.84%;果疏面积38.90万亩,其中规模经营面积5.84万亩,占总面积15.01%;林竹面积168万亩,其中规模经营面积63.84万亩,占总面积38%;畜禽出栏数162.7万头,其中规模经营出栏数110.60万头,占总出栏数67.98%;水产品产量6.5万吨,其中规模经营5.9万吨,占总产量90.77%。一、发展现状与成效1、发展特色产业,为农业规模经营增加效益近年来,我市重点发展茶叶、以葡萄为主的果业、水产、畜牧、林产业五大主导产业。2010年主导产业产值达31.63亿元,“坦洋工夫”、“福安巨峰”品牌效应凸显,“坦洋工夫”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我市获“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扶持8家龙头企业项目,实施山海协作项目2项,合作资金8160万元;各级产业化组织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0亿元(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2亿、宁德市级10.2亿、本市级3.0亿、其他农业企业2.6亿元),带动种植基地17.5万亩、12万户,农民产业化经营收入1.72亿元。有力促进了规模农业发展。2、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业规模经营提供基础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它作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提高农民组织化进程,推进农业产业规模经营的重要措施来抓,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至2011年10月底全市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726个,农民合作社涉及产业领域日趋广泛,主要以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加工企业为主体,已从过去的单纯技术推广服务,逐步向技术服务、信息加工、销售、储运等全程综合服务转变,示范和辐射能力较强,有效带动周边农民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合作社注入资金雄厚,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达18.85亿元,为我市农业规模经营的快速发展增添了活力。3、制定有关优惠扶持政策,为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有利条件今年,我市在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一是粮食方面,在落实好中央、省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政策性资金外,市财政安排409万元,专项用于粮食种子储备、冬储化肥贴息、鼓励种粮大户;二是茶业方面,安排发展资金1145万元,实施好8800亩现代茶园,推动茶树品种改造3000亩,对新植改植集中连片30亩以上的标准化茶园每亩给予补助600元;三是水果方面,以葡萄为主的果业安排发展资金416万元,重点推动葡萄、特晚熟龙眼、水蜜桃、杨梅四大特色水果的提升与发展,推广葡萄钢构大棚1000亩、竹木大棚1000亩;四是水产方面,水产养殖安排100万元,拓展水产养殖新领域,引进养殖优良品种5种,推广南美白对虾高产高效养殖1000亩、海水网箱标准化健康养殖1万箱;五是林产业方面,安排资金1700万元,其中投入1000万元,全力推进绿化造林,确保14.63亩造林任务全面完成,投入700万元,发展油茶1万亩,每亩补助600元。这些优惠政策的推行以及示范基地的建设,将大大加快我市农业规模经营水平。三、存在问题1、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我市涉农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大部分都是以茶叶生产为主生产规模不大、科技含量较低,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不强,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沟通的桥梁,同时在农产品收购季节,龙头企业普遍受到资金不足周转困难的影响,资金缺口较大,获取金融机构贷款支持的力度较小。2、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不高近年来,我市农专业合作社虽然取得较快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规模偏小、组织松散;二是合作社运作不够规范;三是合作社自身基础薄弱,很多合作社保留在初级农产品的简单生产和销售上,统一服务和销售能力不强,很难形成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3、土地流转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