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考研必背诗体名词解释各朝代最重要的诗体与诗歌特点楚辞:原指楚地的言辞,后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种是诗歌的体裁,第二种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地民歌为基础而创造的一种诗体,从诗歌总集来说,是西汉刘向收入战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王褒、东方朔、刘向等人仿骚作品。(从楚辞中延伸出来骚体:诗风铺张夸饰想象丰富,体式上篇幅较长,句式由四言为主,长短不拘,参差错落从语言来说,多用楚地的方言词,兮、些等虚词叹词成为骚体的鲜明标志)汉代乐府诗:两汉乐府诗是由朝廷乐府机构收集保存下来的汉代诗歌,两汉时期,朝廷乐府机关会采撷演唱一些新兴的俗乐歌辞,这些歌辞有的出自文人之手,有的来自民间,乐府民歌大多出自由民间采集而来的俗乐,大都是劳动人民或者下层人士的作品,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广泛反映的汉代现实生活和人民之间的感情,是乐府诗的精华,语言朴实生动,代表作有《孔雀东南飞》《陌上桑》代表汉代诗歌主要成就。(汉乐府民歌思想内容:生活艰难困顿、厌倦战争、讥讽达官显贵、抒写爱情。艺术手法上:现实主义、叙事成分增多,以叙事为主、抒情浓烈、五言为主,语言质朴,多用口语)建安诗歌:指汉末魏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诗人主要代表人物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他们的作品广泛地反应深刻的现实,或是渴望建功立业,作品呈现出慷慨悲凉,刚劲有力的风格,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带有强烈的个性表现,比如说蔡琰的《悲愤诗》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命运,具有典型意义。正史诗歌:三国曹魏后期的文学,此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盛行,文学创作受到了严重影响,宣扬消极思想,具有脱离现实的倾向,一派以何晏,王弼为代表抒发道家情趣,脱离现实,开两晋玄言诗先河。一派以阮籍嵇康为代表,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出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政局稳定,文人多忘乎所以,追求诗歌形式主义的华美,歌功颂德,诗风繁缛华丽,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代表人物有潘岳陆机,他们追求拟古,辞藻华丽,因时代原因写不出建安诗歌慷慨之音,也写不出阮籍寄托遥深的作品,“繁褥”是太康诗风最主要的表现特征。玄言诗:指在东晋时期,玄学思潮影响下出现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多用玄学来阐释玄理,理过其辞而淡乎寡味,但是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对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的作用。游仙诗:游仙诗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屈原的离骚,因为对现实的不满而患神游天界。以游仙作为诗名则始于曹植的《游仙诗》。两晋郭璞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忧生惧祸的情绪,和苦闷情怀,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总的来说,两晋诗歌代表现象可分:太康体、左思风力、玄言诗、游仙诗田园诗:田园诗是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的描写了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表现了农村的甜美静穆,以及诗人的悠然自得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农作后的感受,以及与农民愉快的交往,本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异趣,但后来随着齐谢姚山水诗注重描写日常生活之中的景物,田园诗与山水诗之间的界限渐渐模糊,故人们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可见其合流的趋势。永明体/新体诗:是永明年间出现的新诗体,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其主要特征是强调词采、用典、押韵、对仗。将声律音韵同晋宋以来的对偶相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由不注重形式,向注重形式的必然发展,代表作家沈约、谢姚,齐代诗人沈约总结了前人对声律的研究结果,通过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做诗应该避免八种声律上面的毛病,声律与对偶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体诗。宫体诗:是南朝梁代为宫廷所创作的一种诗风,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靡离,伤于轻艳而格调不高,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徐陵,庾信父子是其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流丽清艳被称为徐庾体,徐庾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以说是宫体诗的合集,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继永明体格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