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课后题参考答案课文1《北京的春节》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文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详写,其余略写。这样写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展现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传递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课文中有多处描写孩子过春节的部分,例如第3自然段写了小孩过春节要做的几件大事,过年是孩子们最盼望的日子,因为在这段日子里,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吃,尽情地玩儿,作者把这些事情说成是“大事”,写出了孩子们内心的欢喜和对春节的期盼。我每年除夕都和爸爸贴对联,贴窗花,晚上放鞭炮,看春节联欢会,守岁。正月初一早上要吃饺子,给长辈拜年,收压岁钱。3.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①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加点词是北京口语中的“儿化音”,这些词展现地域特色,富有艺术表现力。②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闲在”是清闲自在的意思,这是北京方言,这些词展现地域特色,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4.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老舍《北京的春节》是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给我们展示的是老北京的民风民俗的全景画卷。舒乙《北京的春节》详细地介绍了腊月二十三祭灶的风俗和春节的食物,写得十分有情趣。斯妤《除夕》这篇短文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习俗,既写了家乡的习俗,更写了自己的亲人,传递的是浓浓的亲情。■课文2《腊八粥》1.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粥的部分详写,喝粥略写。好处:详写等粥的部分,通过八儿在等粥过程中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最能表现对腊八粥的期盼,这个部分详写突出了重点,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并浓缩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2.找出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交流感受。①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感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一锅粥当人来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腊八粥的美味诱人。②八儿猜想栗子稀烂,饭豆肿胀,花生仁儿面面的,枣子大了三四倍,糖放多了会起锅巴。感受:这是一种美妙的猜想,反映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向往,进一步突出了他想快点喝到腊八粥的迫切心理。■课文3《古诗三首》1.古诗词中委婉地表达游子的思念之情的诗句还有哪些?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明月有情应识我,念念想见在他乡。(袁枚《随园诗话》)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2.《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写了哪些传统习俗?还有那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了解资料。《寒食》这首诗写寒食节禁止烟火,吃冷食的传统习俗;《十五夜望月》描写了中秋节赏月的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村居》写了春季放风筝的习俗;《元日》则写了春节饮屠苏酒,插桃符的习俗……■《语文园地一》·词句段运用1.注意加点部分,说说你的发现。①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是近义词,是“都,全部”的意思。在句子中用不同的词表达同样的意思,词汇丰富可以避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