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歌的变奏发现北方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垣(yuán)瘦瘠(jí)广阔无垠(yín)冢(zhǒnɡ)引擎(jìnɡ)疾奔而至(bēn)C.罡风(ɡānɡ)载负(zài)放浪形骸(hái)D.混浊(hùn)脸颊(jiá)赌咒发誓(zhòu)思路解析:B项中“擎”应读“qínɡ”。答案:B2.下列诗句中,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B.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C.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D.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思路解析:A项中的前两句诗,根据诗意应停顿为“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答案:A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闻一多,原名闻家骅,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新格律诗派”的代表诗人。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等。B.艾青,原名蒋海澄,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诗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C.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诗人的“新月诗派”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他们致力于提高新诗艺、潜心于探索新格律,徐志摩还提出了“三美”(建筑的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的主张。D.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思路解析:C项中提出“三美”主张的是闻一多,非徐志摩。答案:C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荒诞不经的民间传说,甚至都入不了末流小说之列,但为何却屡受新闻编辑们的青睐?难道这些编辑当年学新闻学概论时没把新闻和小说的区别弄清楚?抑或压根儿就没学过新闻学概论?B.尽管皇马离开北京的日程早已被公布,但无论在北京饭店还是在首都机场,前往送行的球迷和记者都寥寥无几,皇马几乎是在静悄悄的气氛中结束了中国之旅。C.现在,甚至连司徒雷登的骨灰也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不知未来何时才能实现他的遗愿,将骨灰送回中国,安葬在燕京大学的校园内?D.得知福州市公共汽车发生爆炸的消息,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目前,除1人当场死亡外,有31人受伤,其中2人满目疮痍,伤情严重,被送往医院紧急抢救。思路解析:“满目疮痍”的意思是“充满视野的全是创伤,比喻到处都是遭受破坏的景象”,这里用来形容伤员的伤势状况,显然不妥。答案:D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下列对《北方》一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北方是悲哀的”诗句,既是本诗创作的缘起,也是诗人的情感指向,同时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忧郁、悲哀、沉重。B.在诗的前三个诗节中,诗人选取了“暗淡的灰黄”的沙漠风、“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等等灰暗的意象,就是为了用来表现诗人内心的沉重。C.诗的第四节与前诗形成大逆转,诗句“我爱这悲哀的国土”的反复咏叹,则使人感受到情感的发自内心和富有震撼力。D.这首诗结构严谨,前后两个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读者能够从中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涌动着的一腔热血。思路解析:B项中,诗人选取种种灰暗的意象,也是为了映衬冬季严寒、肃杀的景象。答案:B2.下列有关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在《发现》一诗中,诗人直抒胸臆,情感强烈,既表现了炽热的爱国心,也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B.《北方》一诗表达了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块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著的爱,并直接号召人们去为此勇敢战斗。“发现”有两层含义:表层的意思是发现当时的祖国军阀混战,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而深层的含义则是尽管现实如噩梦一般,祖国依然“在我心里”。D.《北方》一诗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三个诗节写北方寒冷、萧条的景色和作者内心深处的悲哀,后一个诗节则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