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一、骨骼肌细胞的结构及收缩功能(一)神经-肌肉接头的构成及兴奋传递1、神经-肌接头的结构①AP到达神经轴突末梢,细胞外Ca2+进入轴突末梢②囊泡与接头前膜融合并破裂,释放ACh③ACh进入接头间隙与接头后膜上的N2型ACh受体结合④Na+内流(为主)→终板电位⑤邻旁肌细胞膜静息跨膜电位降至阈电位水平⑥爆发AP→触发肌肉收缩2、过程注意•(1)传递兴奋的化学物质:ACh•——属于化学传递•(2)终板电位(Na+内流为主)属于局部兴奋•(3)由胆碱脂酶水解ACh3、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特征•(1)单向传递•(2)时间延搁•(3)保持一对一的传递关系•(4)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4、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因素•见第32页,表2-2。神经元突触分类与微细结构(见第229-232页)•主要可分为三类:突触的组成•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神经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Ca2+内流触发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递质经过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产生突触后电位(局部兴奋或超极化)突触后膜对一些离子通透性发生变化突触传递过程:突触传递过程中突触后膜的电活动变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比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N元兴奋性N元抑制性N元•释放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离子流动Na+内流↑为主Cl-内流↑为主•Ca2+内流K+外流•电变化局部去极化超极化•突触后N元易产生AP难以产生AP•(兴奋)(抑制)(二)骨骼肌的结构1、肌原纤维2、肌丝的分子组成(1)粗肌丝:由肌凝蛋白分子组成横桥的特性:Ⅰ具有ATP酶的作用,可分解ATP的放出能量。Ⅱ在一定条件下能与肌动蛋白呈可逆性结合(2)细肌丝:肌动蛋白:有与横桥的结合点原肌凝蛋白:安静时掩盖肌动蛋白上的横桥结合点肌钙蛋白:与Ca2+有很强的亲和性的结合位点(三)骨骼肌细胞收缩的分子机制•1、肌丝滑行理论•2、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肌细胞收缩、舒张及三联体结构示意图按任意键飞入横桥摆动动画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横桥摆动横桥与结合位点合,分解ATP释放能量原肌球蛋白位移,暴露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Ca2+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的构型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肌丝滑行*3、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_指把肌纤维动作电位(兴奋)和肌纤维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主要步骤:1.兴奋-收缩耦联——三个主要步骤:①肌膜电兴奋的传导②三联管处的信息传递③肌浆网(纵管系统)中Ca2+的释放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耦联物总结•1.横桥和肌纤蛋白的结合是肌丝滑行的必要条件•2.三联体是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3.耦联的因子是Ca2+•4.Ca2+是触发和终止肌肉收缩的关键•二、骨骼肌收缩的力学分析•(一)骨骼肌收缩的形式:•1、根据肌肉的长度或张力改变,分为:•(1)等张收缩•——张力不变,长度缩短。•(2)等长收缩•——张力改变,长度不变。•2、根据剌激形式不同:骨骼肌收缩的形式•(二)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1、前负荷(preload)——主要影响肌肉的初长•是指肌肉收缩前已存在的负荷。•最适前负荷最适初长产生张力最高,所作功最大,收缩效果最好。2、后负荷(afterload)——是指肌肉收缩时承受的负荷。•主要影响肌肉缩短速度、缩短程度。与肌肉缩短的速度呈反变。3、肌收缩能力(三)骨骼肌疾病•1、肌肉痉挛•2、低钙抽搐•3、肌营养不良•4、重症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