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及室上速庆云县人民医院内三科李强慢性心房颤动的治疗策略第13届中国心律学论坛•慢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治疗是目前心律失常领域较为棘手的问题,一则慢性房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二是慢性房颤多出现在老年患者中,并且容易与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等病症同时存在,使处理更加复杂。•2006年ACC/AHA/ESC心房颤动治疗指南[1]中对于慢性房颤的治疗,强调需采用长期有效的抗血栓治疗,并推荐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CCB)控制静息状态下的心室率;由于导管消融治疗慢性房颤的疗效有限,并不予以推荐。国内指南[2]也指出,除非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存在风险或房颤发作时伴有严重临床症状,慢性房颤一般仅需抗血栓、控制心室率治疗。房颤房颤的临床体征⑴房颤本身的体征: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拙★例外情况◇房颤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房室结传入性阻滞时心律规整◇平均心室率较慢时,无脉膊短拙发生。⑵原发病的体征:随原发病的不同可有不同的体征⑶血栓栓塞的体征:栓塞于不同部位则出现相应的体征房颤1.P波:各导联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和振幅不一致、间距不规则的f波2.f波的频率一般在350~600次/分之间3.QRS波:RR间距不等、QRS波幅变化较大但其形态大致相同4.RR间距不等心房颤动的基因治疗一、一、1111号染色体末端存在的心脏钾离子通道基因号染色体末端存在的心脏钾离子通道基因((KCNQIKCNQI)是心房颤动的致病基因;)是心房颤动的致病基因;二、在理论上,可以通过敲除基因或某些针对性药二、在理论上,可以通过敲除基因或某些针对性药物治疗这类家族性房颤。物治疗这类家族性房颤。摘自摘自““科科学学””2003-1-102003-1-10治疗心房颤动三大目标一、恢复窦性心律二、控制心室频率三、防止血栓形成■心率控制治疗•慢性房颤患者由于房颤病史较长,易发生心房的电重构和解剖重构,故采用常规治疗手段无法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而且如尝试长期、大量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房颤,常会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严重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抵消其维持心律的作用,而得不偿失。因此,对慢性房颤患者进行心率控制治疗,是较为实际可行的措施。无心力衰竭(收缩期心功能不全)的房颤患者,控制心室率不主张使用洋地黄类药物,而应酌情选用b受体阻滞剂或二氢吡啶类CCB。•控制心室率在以下情况才能作为一线治疗:①无转复窦性心律指证的持续性房颤;②有证据表明房颤已持续数年,在没有其他方法干预的情况下(如经导管消融治疗),即使转复为窦性心律后,也很难维持窦性心律;③抗心律失常药物复律和维持窦性心律的风险大于房颤本身的风险;④心脏器质性疾病,如左心房内径大于55mm,二尖瓣狭窄等,如未纠正,则很难长期保持窦性节律。心率控制作为一线治疗理由•抗心律失常并不都有效,维持SR可能带来促心律失常危险•药物维持下仍有AF发作,需多次住院再复律,增加费用•心室率控制容易做到•心室率控制也能防止心速型心肌病•抗凝治疗能预防栓塞复律的药物选择•慢性房颤患者多同时合并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其中对于合并高血压而无左心室肥厚的房颤患者,首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为氟卡尼、普罗帕酮或索他洛尔[1];而对于左室肥厚的慢性房颤患者,由于胺碘酮致心律失常作用弱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故予以推荐。合并冠心病的慢性房颤患者,首选索他洛尔或多非利特,胺碘酮可作为二线药物。对于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患者,指南中推荐首选胺碘酮和多非利特。I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由于不良反应较多,不再推荐用于房颤的治疗复律条件(1)明显的基础心脏病病因已消除,如甲亢治愈(2)无心房明显扩大及房颤持续时间不太长(3)无栓塞史:无房室内附壁血栓不宜复律(1)左房≥50mm(2)病窦或房颤室率≤60±次/分(3)心功能≥II级(4)房颤的f波各导联都小(5)血栓及甲亢征象(6)房颤半年以上•新Ⅲ类药物依布利特(Ibulitide)被证实在房颤转复律方面优于胺碘酮.依布利特主要的不良反应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8%),但可同时预防性使用镁剂并密切监测。多非利特(Dofetilide)与依布利特作用相似,口服及静脉注射利用度均高,适用于器质性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