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教育的灵魂华东师大教科院教育学系博士生导师吴遵民教授对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思考““改革开放”以来的所谓教育“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所谓教育“改革”::到底是否成功?到底是否成功?有否促进了教育的健康与健全的发展?有否促进了教育的健康与健全的发展?有否回应了普通民众对教育所持有的深切期待与希望?有否回应了普通民众对教育所持有的深切期待与希望?又是否应该仅仅追求数量上的变化而忽略作为教育的对象又是否应该仅仅追求数量上的变化而忽略作为教育的对象————具有生命性的“人”的内在成长与变化?具有生命性的“人”的内在成长与变化?引言引言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脉络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脉络影响我国教育改革方向的历史因素影响我国教育改革方向的历史因素与国际思潮与国际思潮十字路口的深刻反思与抉择十字路口的深刻反思与抉择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所谓教育乃是一种有目的、有意义和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质就体现在“有目的”的终极意义和“育人”的最高目标上,即如何把一个具有“动物性”的人通过教育和引导而使他成长为一个“正直的”、“善良的”、能判断是非并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则是教育的全部真谛之所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教”与“育”都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教”与“育”都应始终关注人性的培养、人格的熏陶,这亦应始终关注人性的培养、人格的熏陶,这亦是教育的精神与灵魂之所在。是教育的精神与灵魂之所在。教育若丧失了“灵魂”(这里又指决定教育教育若丧失了“灵魂”(这里又指决定教育内在精神的核心),则教育就无异于只剩下内在精神的核心),则教育就无异于只剩下了“训练”的形式躯壳,而失去的乃是其精了“训练”的形式躯壳,而失去的乃是其精神的支柱,由此教育也就名存实亡了。神的支柱,由此教育也就名存实亡了。回顾我国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我国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欢欣鼓舞的数据截止2010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已达到99.7%;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同样令人振奋,如2010年的高中升大学的比率已经达到了83.3%。那些被忽略的疑问•孩子究竟是怎样失去童年的?•为了抓分数和升学率,学校的孩子们又是从何时开始感受不到老师“阳光雨露般的熏陶与滋润”?•功利化的追求又怎样导致教育逐渐丧失了引导人性向善的“灵魂”?观点: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教育“改革”,“改”掉的是教育“改革”,“改”掉的是教育的精神追求,“革”去的教育的精神追求,“革”去的是教育的生命品质!是教育的生命品质!为此,我们必须思考:为此,我们必须思考:如何促使教育回归人性向善的本质,如何对三十年来的如何促使教育回归人性向善的本质,如何对三十年来的教育乱象从根本上作出深刻而明晰的反思,尤其是处在教育乱象从根本上作出深刻而明晰的反思,尤其是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如何使我国的教育既能为国家的繁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如何使我国的教育既能为国家的繁荣与经济的富强做出贡献,同时又不失去培养健康人性荣与经济的富强做出贡献,同时又不失去培养健康人性与健全人格为目标的教育灵魂?与健全人格为目标的教育灵魂?教育尺度教育尺度当我们在对我国的教育改革进行重新思考与深入分析之际,需要重点关注的其实并不仅仅是教育的内部活动,而是教育对社会整体发展所起的作用教育对社会整体发展所起的作用,因为它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尺度之一。有学者提出了“教育尺度”的概念,认为“‘教育尺度’是一种基于教育立场的眼光、认为“‘教育尺度’是一种基于教育立场的眼光、视角和参照系。视角和参照系。这种尺度的形成和运用来自于教育的任务和使命,教育就是要有意识、有计划地促进人的生命健康及主动地成长和发展。因此,‘能否促进并实现人的生命成长和发展’,就成为‘教育尺度’衡量世间万事万物的基本参照系和标准。”以上观点实际上非常明确地彰显了以下事实,即当我们在对教育改革的本身进行反思,或对教育是否起到了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进行检讨之际,都首先必须回到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