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Volume)33,期(Number)2,总(Total)132矿物岩石页(Pages)72-84,2013,6,(Jun,2013)JMINERALPETROL收稿日期:2013-03-10;改回日期:2013-05-19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远景调查评价(1212011085263)作者简介:王治华,男,35岁,高级工程师(博士),地质矿产勘查专业,研究方向:金矿地质.E-mail:zhihuawang686@sina.com内蒙古1017高地银多金属矿区二长花岗岩锆石SHRIMPU-Pb年龄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王治华1,2,孙磊2,黄再兴3,常春郊2丛润祥2,王梁1,2,张慧玉2,孔媛媛2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37;2.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河北廊坊065000;3.武警黄金第四支队,辽宁辽阳烄烆烌烎111000【摘要】内蒙古1017高地银多金属矿是与花岗岩类有关的矿床,矿区发育了大量的晚古生代花岗岩,主要岩石类型为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和似斑状二长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296.8Ma±4.1Ma,时代为晚石炭世晚期。岩石具有富硅,w(SiO2)为68.56%~78.79%,过铝质,w(Al2O3)为12.12%~15.452%之间,A/CNK比值为0.93~1.64,碱质含量较高,w(K2O+Na2O)为5.57%~9.26%,相对富钾,K2O/Na2O比值为0.93~2.64,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Rb,Th,U等元素和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亏损Sr,Ba,Ti等元素,稀土元素总量为16.31×10-6~186.69×10-6,中等Eu负异常(δEu=0.16~0.78),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现出略微右倾型,轻稀土较陡,重稀土较缓,具有向A型花岗岩过渡的后碰撞高钾花岗岩特征;岩石具有相对较低的87Sr/86Sr初始比值(0.673401~0.704236)和正的εNd(t)值(0.4~4.6),反映其物质来源可能是主要来源于以幔源岩浆底侵为主的新生大陆地壳。基于上述分析研究和构造环境判别,结合区域对比,推测1017高地二长花岗岩应当为后碰撞早期伸展阶段的产物,与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后碰撞作用有关,这一认识为东乌珠穆沁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及古亚洲洋闭合的时限提供了新的约束。【关键词】二长花岗岩;锆石SHRIMP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后碰撞;内蒙古中图分类号:P588.12+1;P59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872(2013)02-0072-13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银铜铁多金属成矿带地处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的汇聚部位,区内古生界火山-沉积岩地层发育齐全、华力西期至燕山期岩浆岩类型繁多和各时代构造形迹分布广泛、成矿地质环境优越、各类金属矿床(点)星罗棋布。该矿带金属矿产主要以银、铅、锌和铁为主,其次为铜、钼、钨、铬、铋、锡和稀有金属,目前已发现朝不楞、查干敖包、迪彦钦阿木、吉林宝力格、阿尔哈达、小坝梁和奥尤特等10余处大中型银铜铁多金属矿床以及近50处银铜铁多金属矿点[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本区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地球动力学背景、成岩物质来源及与金属成矿关系做过深入研究,试图通过花岗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特征,探索该区地壳侧向增生与垂向增生的形成机理,揭示华北板块、古蒙古洋壳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俯冲、碰撞、对接和增生的造山过程,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前人研究认为本区岩浆岩与银铜铁等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其中以华力西期和燕山期花岗岩最为发育并且与银铜铁多金属矿床具有密切的空间分布关系[2]。洪大卫等[3]在二连—东乌珠穆沁旗一带识别出大量晚古生代后碰撞岩浆作用事件,提出在286Ma~276Ma大量发育的碱性花岗岩标志着古蒙古洋已经进入后碰撞演化阶段。张玉清等[4]在东乌珠穆沁旗京斯台一带获得碱性花岗岩年龄为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