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教案设计题目:中国雕塑艺术姓名:任薇薇班级:2008级1班学号:20080941067指导老师:李臣英课题:中国雕塑艺术课时:一课时课型:理论课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教材分析:雕塑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雕塑的意义、类别,掌握其特点及发展史。2.过程和方法目标:从中国雕塑发展史到其特点意义及类别的讲解,使学生能更深入的了解雕塑艺术。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雕塑的讲解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能够更深入的了解雕塑这一艺术,通过雕塑来体会艺术家们的情感,体会当时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教学重点:以中国雕塑的发展史以做为本科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对雕塑发展进程的理解。教学方法:1.教法:欣赏、讲解。2.学法:理解、讨论法。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幻灯片)。学具准备:教材。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2分钟)同学们请坐好,安静下来!二:引入新课:(3分钟)下面放几张图片来请同学们欣赏下三:讲授新课:(30分钟)(一)雕塑是什么?雕塑英文名称:sculpture其定义为美化城市或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观赏物和纪念物。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二)雕塑的发展史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精美的雕塑艺术作品。中国雕塑艺术是中国社会生活的反映,除了原始石器,从夏朝起到目前为止,按照遗存的资料和它的发展顺序的主要变化,可分为南北朝以前和南北朝以后。但在这两大段中,又可分为四个阶段:①、殷商-战国;②、两汉-晋;③、南北朝-五代;④、宋-清。1、殷商-战国⑴、中国原始时期的雕塑艺术大致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四千年以上。最初的雕塑可以从原始社会的石器和陶器算起,这是中国雕塑的序幕。造型多样的陶器,为中国雕塑的多向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原始雕塑的最初形态是陶制品。它与其实用价值密不可分,从工艺手段上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以动物外形为器皿,如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质鹰鼎。二是装饰部分的雕塑,它们有的以配件的形式出现,如盖钮、把手等;有的以表面浮雕等形式出现。题材有动物、植物、人物等等。三是小型动物或人物捏塑,这种小雕塑都是古代工匠不假任何工具而信手捏制的,形体小巧,带有浓厚的人情味。⑵、中国的历史发展由奴隶制进入封建社会。这中间经历了夏、商、周三代。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与原始陶塑的性质一样,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也并非实际意义上的雕塑,是用于祭祀、生活、乐器、兵器、工具等方面的实用器物。历史学家将夏、商、周称为“青铜时代”。这些大量的青铜器为奴隶主所占有,也是某种统治权威、财富的象征。⑶、秦代在雕塑方面有重大发展秦代的雕塑题材更加贴近生活,从功能上看,也逐步走向独立。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型陶兵马俑和铜车马。秦代承袭了春秋战国的朴实,作品趋于写实。秦汉时期的总体雕塑风格比较恢宏,强调力度和气势。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秦代兵马俑的出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它显示出我国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有了很高的雕塑艺术水平,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前进了一大步。秦代的瓦当艺术可以说是小件浮雕艺术之精品,大致上可分为卷云纹和动物纹,构思巧妙、变化多端。动物纹瓦当充满了雕塑趣味,由“子母鹿纹”瓦当,表现一直带着孩子的活泼腾跃的母鹿,在只有十厘米的空间内,把生气盎然的生命浓缩起来,有浓厚的装饰趣味。秦代的空心陶砖,多是以龙、凤或狩猎、农耕的图案。这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品种,自秦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