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万山红遍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层林尽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太平御览太平御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故都的秋郁达夫诗人说:“秋天就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荡漾着我心思。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游山玩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一九三四年七月,郁达夫从杭州赶到北平,1934年8月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他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直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有《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思考题: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北国秋和南国秋的比较。思考题:真正写故都秋的在什么地方?真正写故都秋的在什么地方?3—11自然段解读秋景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15斜桥话秋秋日胜果破屋一丝一丝日光牵牛花的颜色疏疏落落的秋草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秋院静观特点:清、静、悲凉手法:衬托槐树落蕊槐树落蕊细腻细腻清闲清闲落寞落寞落蕊落蕊清、静、悲凉清、静、悲凉秋蝉哀鸣“衰弱”“残声”“啼唱”(清、静、悲凉)秋雨话凉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写出了环境的静,悲凉。秋日胜果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颜色的时......”“淡绿微黄”,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品味词句:在这些景况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