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孕妇和乳母的营养与膳食孕妇:妊娠期妇女(由妊娠开始至分娩结束)。乳母:哺乳期妇女(由胎盘娩出后至哺乳终止)。4一、孕妇一、孕妇孕期营养指导是公共营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孕期合理营养是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保证,营养不良对妊娠结局和母体健康都可产生不利影响。孕期营养指导是公共营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孕期合理营养是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保证,营养不良对妊娠结局和母体健康都可产生不利影响。中国小儿最突出的问题是体重不足,在农村可高达20%~25%,在部分边远山区高达60%。我国5岁以下儿童佝偻病的发生率很高,1岁以内婴幼儿总发病率达62%。总的趋势是农村>城市,北方>南方。我国我国00~~44岁婴幼儿贫血发岁婴幼儿贫血发病率很高,在长江流域的个病率很高,在长江流域的个别农村甚至高达别农村甚至高达82.7%82.7%。。由于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特别是在一由于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中出现营养过剩,如高脂、些大城市中出现营养过剩,如高脂、高热量膳食,心血管疾病有上升趋势,高热量膳食,心血管疾病有上升趋势,城市中有城市中有5%5%儿童超体重。儿童超体重。孕期孕期((主要)生理状态及代谢的改变主要)生理状态及代谢的改变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胃肠蠕动减慢胃排空延长胃排空延长小肠吸收能力增强小肠吸收能力增强早期:恶心、胃口差中晚期:胃肠胀气,便秘孕期对大部分营养素吸收能力增强生理性贫血生理性贫血血浆蛋白浓度下降血浆蛋白浓度下降各种营养素水平降低:如葡萄糖、氨基酸、各种营养素水平降低:如葡萄糖、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矿物质和维生素血液血容量: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始于妊娠6-8周,至妊娠32-34周时达顶峰,血容量比妊娠前约增加35%-40%,并一直维持至分娩。血容量的增加包括血浆容积和红细胞数量的增加。但血浆容积的增加大于红细胞数量的增加,与非妊娠妇女相比,血浆容积增加约为45-50%,红细胞数量增加约为15-20%。增幅比例失调,出现血液稀释---生理性贫血。血液成分: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由于血液稀释,妊娠期妇女的红细胞计数(约为3.6×1012/L)和血红蛋白值(约为110g/L)均低于非妊娠妇女的红细胞计数(约4.2×1012/L)和血红蛋白值(约130g/L)。故妊娠妇女易出现生理性贫血。孕妇贫血界定值早晚110;中期105肾脏:在妊娠期间,为排出母体和胎体代谢所产生的含氮或其他废物,导致肾脏负担加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于妊娠早期开始增加,在整个妊娠期间均保持较高水平。尿中的蛋白质代谢产物尿素、尿酸、肌酸、肌酐排泄增多。基础代谢率妊娠早期基础代谢率略有下降;妊娠中期基础代谢率逐渐升高;妊娠晚期基础代谢率增高约15%~20%。妊娠期妇女常常伴有消化功能的改变。牙龈肥厚,易患牙龈炎和牙龈出血;胃肠平滑肌张力下降、贲门括约肌松弛、消化液(胃酸、胃蛋白酶为主)分泌量减少、胃排空时间延长、肠蠕动减弱等,易出现恶心、消化不良、呕吐、胃反酸、便秘等妊娠反应。对某些营养素的吸收却增强。如钙、铁、叶酸及维生素B12等的吸收都较末妊娠前有所增加,尤其是在妊娠的后半期。孕期营养与母体健康孕期营养与母体健康121.妊高症高BMI孕妇发生妊高症的危险是正常孕妇的9倍;低钙摄入人群比补钙人群妊娠高血压和先兆子痫发病率高与妊娠并与妊娠并发症有关发症有关2.骨密度下降:研究显示:传统中国膳食即低钙膳食(钙摄入量500mg100mg/d)的孕妇,产后骨密度为非孕同龄妇女86%,补充50g/d奶粉(300mg钙)的产后骨密度能达到同龄非孕妇的90%3.营养性贫血:2002年广东省孕妇贫血患病率城市46.2%农村68.6%13BMIBMI体重增长范围体重增长范围以上体重的增加称为必要性体重增加。若以体质指数(BMI)作为指标,孕期适宜增加的体重亦应有所不同。孕前消瘦者孕期增重应较一般妇女稍高,而超重和肥胖妇女孕期增重应稍少。胎儿发育的特征1.妊娠周期:妊娠期以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周期为280天。2.胎儿营养供给及出生体重孕期妇女通过胎盘转运,供给胎儿生长发育所需营养。足月胎儿产出平均体重约3Kg。孕期营养不良对胎儿影响孕期营养不良对胎儿影响1.低出生体重:低出生体重儿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