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春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第15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真题体验新人教版必修21.(·广东文综·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井田制瓦解B.均田制受到破坏C.分封制恢复D.“市”突破空间限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井田制和分封制均瓦解于春秋时期,早于题目中的时间“唐代”,故排除A、C两项;“市”突破空间限制开始于宋代,晚于题目中的时间“唐代”,故排除D项;由题目中的信息“恣行吞并……国家授予的田地”即可知B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2.(·福建文综·13)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答案]C[解析]本题以明清的祭祀仪式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图片的“祭先农”三字,判断当时的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体现了农本思想,选C项。A项是现象,B项是对明清皇帝的表面认识,D项材料未体现。3.(·天津文综·2)《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降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从材料的含义可知,不管是上古的神农、尧舜,还是后来的殷周,都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这在儒家的经书《诗》与《书》中都有体现。这说明重视农业这一思想古已有之,儒家加以继承与发展。B、C两项材料并没有体现,D只是一个侧面。故应选A项。4.(·重庆文综·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A项错误,江南地区在汉代以后得到开发,但是发展水平还是落后于北方;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在魏晋时期,北方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江南开发已经成为定局。C、D两项都是在南宋以后。5.(·海南历史·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丝绸之路)以及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波斯锦”“胡锦”“番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B项说法与题干意思相反;C项材料中没有显示比较信息。6.(·全国大纲版文综·15)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发展以及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等信息说明商品生产的区域化分工十分明确,故本题选择A项;B项没有反映出材料主旨,C、D两项材料中没有反映。7.(·四川文综·13)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