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治疗颈椎病广州中医药大学刘丰怡content一、颈椎的生理解剖特点(1)颈椎共有七块颈椎骨组成,除第一颈椎和第二颈椎外,其他颈椎之间都夹有一个椎间盘,加上第七颈椎和第一胸椎之间的椎间盘,颈椎共有6个椎间盘。(2)第一颈椎又叫寰椎,它没有椎体和棘突,横突较长。第一颈椎横突综合征:典型临床表现:头昏,太阳穴疼痛,一侧面部疼痛或发紧感,严重者眼球突出,眼袋明显。可引起面部发麻,面肌痉挛。选点:1.第一颈椎横突尖,相当于胸锁乳突肌后缘,风池穴外下1cm左右。2.第二颈椎棘突旁的痛性结节点。content(3)第2颈椎又称枢椎,特点是棘突粗大。(4)第7颈椎其棘突很长,它随着颈部的转动而转动,低头时看到和摸到颈部最高突起的部位。因其解剖特点,所以第2、第7颈椎棘突的韧带附着点面积最大,最易发生劳损,其韧带的钙化点也位于其棘突中点的位置。(5)颈椎的生理屈度:轻度前凸(12+-5mm)项韧带损伤起于所有颈椎棘突,止于枕外隆凸和枕外嵴。一、临床表现:1、有长期低头工作劳损史或高枕习惯史。2、颈部酸痛不适,不能长期低头工作。3、低头转颈时可闻及弹响。二、选点:1、颈椎生理前屈增大:颈椎后侧软组织痉挛,取中段颈椎项韧带的钙化点,枕外隆凸和枕外嵴附着点,C6-C7棘突点。2、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软组织被拉伸,项韧带止点,C6-C7棘突点。因C2、C7的解剖特点,所以它们的棘突旁痛性结节点。二、颈椎病的诊断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等。1、临床表现二、颈椎病的诊断2、发病特点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者,往往呈慢性发病。二、颈椎病的诊断3、诱发因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型、颈椎退行性病变。二、颈椎病的诊断4、体格检查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牲,转颈试验阳性。二、颈椎病的诊断5、理化检查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片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或MR可显示椎体、椎间盘、脊髓以及神经根等情况,对定性、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有条件者可作脊髓造影,有助于本病诊断。三、病理分型1、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线摄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2、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臂丛牵拉试验、颈推挤压试验均阳性。3、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步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X线摄片提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CT、MRI检查提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三、病理分型4、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X线摄片提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5、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X线摄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椎动脉造影有受压现象。6、混合型:兼有以上各型两种以上证型之症状。四、治疗1、头晕选点颈源性头晕多为上位颈椎引起,尤其是第一颈椎横突和第二颈椎钩椎关节处可触及结节及枕骨下项线。四、治疗2、麻木选点(1)C2、C3椎间孔变形,颈后背痛,麻木。(2)C3、C4为颈痛、肩痛伴发麻。(3)C4、C5为颈痛、肩痛,及肘关节10cm以上的上臂麻木。(4)C5、C6为颈痛、手臂痛,拇指发麻。(5)C6、C7为食指、中指。(6)C7、T1为无名指、小指。四、治疗3、头痛选点多因枕大、枕小神经卡压所引起,选点在下项线中点旁开1.5cm处。五、其他治疗1、体针俯仰不能,针足太阳,如昆仑、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