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7由大脑所转换的多种颜色的基点,在观赏者眼中呈现出某种色彩。在这幅画中虽尚未确立此种点彩技巧,但堪称为所谓印象派宣言的历史性作品。第二章色彩心理的生理机制(colorphysiologicalmechanism)“色彩感觉形成的过程是眼睛摄取光源色或物体色,作为激起神经细胞兴奋的信息,经神经系统输入大脑视神经中枢,经过它的处理后,与大脑储存的大量色彩信号比较,判定新吸收的色彩性质,同时产生色彩的想象、思维与情感等心理过程。”[22]色彩感觉的产生主要有五个条件(图22),它们是自然界色彩产生的必要条件可见光、对投照光吸收与反射的客体、色彩感应器(视觉器官、传输神经和视觉中枢),如果说前两个要素是物理心理学研究的范畴,第三、第四视觉器官则是生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色彩感觉的生理机制是色彩心理的生理基础,弄清色彩的生理机制才能把握色彩产生的原理,才能更加深入地、科学地了解与掌握色彩的本质,为色彩的设计艺术奠定生理学基础。第一节色彩感知的生理机制一、眼睛的结构色彩知觉与人类的其它意识一样,同样是人脑对作用于其相应感受器的外界刺激的能动的反映。前面已就色彩感知的外界刺激物光波做了一番探讨了,此处分析色彩的感受器官眼睛。“人类的眼睛,形如圆珠,故而通常被称为眼球或眼珠。眼球图23眼球与照相机结构对比段殳绘图22色彩感觉的必要条件段殳绘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8之结构如图所示(图23),在眼球的正前方外露的透明部分,称为角膜(cornea),外界光线从此经过。角膜之后,呈圆环状的部分,是虹膜(iris)。虹膜的颜色或黑或蓝,这决定于遗传基因。虹膜中央有一圆孔,称瞳孔(pupil)。虹膜具有伸缩性,由之可使瞳孔缩小或放大,以便调节进入眼球之光量,瞳孔的口径在2毫米到8毫米之间发生变化,适应外资不同亮度的环境。虹膜之后称水晶体(lens),其功能恰如照相机的结构,为双凸透镜。水晶体的周围是毛状肌(ciliarymuscle)。毛状肌具有伸缩性,由其伸缩作用,可随时使水晶体的凸度改变,以调节其透镜之焦距;所观察的物体在远处时,水晶体变成扁平;所观察物体在近处时,水晶体变为凸起。眼球中央的广大部分,充满了玻璃状液体(vitreoushumor),其功能是维持足够的眼压,以保持眼球的正常形状。”[23]光线通过水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达到眼球的最内一层的视网膜(retina)。视网膜是眼睛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如同照相机的底片是感光部分(图24)。“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受光刺激的神经元,一种形似长棒儿,称为棒状细胞(rod),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周围部分;另一种形状似圆锥,称为锥状细胞(cone),主要分布在视网膜中央部分。视神经穿出眼球的地方没有感光细胞,叫盲点。”[24]在视网膜上有个直径约1.5毫米的区域,呈黄色故称黄斑,在黄斑的中央有一个下陷的区域,称为中央凹(fovea),这是视觉最敏感的地方。中央凹处锥体细胞和双极细胞之间以及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之间,只有一对一的连结,这种连结保证了中央凹处能产生精细的视觉;另外,视野中央的光线能直接经过瞳孔射入视网膜,这种走直线的光线具有较强的力量,因此中央凹处视敏度最高。中央凹形成的视野是圆锥形的,水平和垂直视角均为2度左右;当头部保持垂直或略微前倾的时候,中央凹视觉是感受视平线以下10度左右的地方,人常常转动眼睛和头部来使影像成在中央凹处,感知的影像更加清楚。中央凹具有辨别精细形态物体的能力,他使人能敏锐地看到距离眼睛30.5厘米,直径0.3-6毫米的小圆,所以人才有可能完成穿针引线、绘画雕刻等精细的活动。人类学家霍尔指出:“没有中央凹,就不会有机床、图24视网膜结构段殳绘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显微镜和望远镜。一句话,没有中央凹就没有科学。”正因为如此,在环境设计中一定有最吸引眼球的视觉中心,这样才能与眼睛“同构”,使人产生美感。二、视网膜感知色彩的特点对物体色彩鲜艳程度的感觉,会因其处在眼睛的不同位置而发生改变吗。如果你做个小实验,就不难发现这个现象。取一支红颜色(其他色也可)的笔,将其拿在手中,把手臂伸直,使笔的位置处在正前方,高度与眼睛平行。这时的眼睛朝正前方看,我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