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第六章血液系统疾病病人护理2第三节出血性疾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3由于止血机制(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自发性出血或创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类疾病,称为出血性疾病。概述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概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因血小板自身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发生内脏出血。6一.病因和发病机制7(一)病因1.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与ITP的发病有密切关系。2.免疫因素:是ITP发病的重要原因。3.肝、脾作用:对血小板有破坏作用。4.遗传因素。5.雌激素作用:青春期后及绝经期前容易发病,妊娠可以使病情加重或促使复发。8(二)发病机制各种病因产生血小板抗体血小板与血小板抗体结合在脾中破坏9评估病人10二.临床表现11多见于儿童。多与某些病毒感染有关。多为自限性,病程4—6周,很少复发。▲起病情况:起病突然。大多在出血症状发作前1~3周有感染病史。▲出血症状:全身皮肤有瘀点、瘀斑、紫癜,严重者有血疱及血肿形成,甚至内脏出血。1.急性型1213中青年女性多见。与自身免疫、雌激素变化有关。以反复发作为特征。▲起病情况:起病慢,一般无前驱症状。▲出血症状:相对较轻,常反复发生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女性病人月经过多,每次发作常持续数周或数月甚至数年。内脏出血少见。2.慢性型1415三、检查及诊断16(一)检查1.血小板检查:急性型血小板低于20×109/L,慢性型为50×109/L左右;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束臂试验阳性。2.骨髓:骨髓巨核细胞数目增多或正常伴成熟障碍。红系和粒系通常正常。3.其他:大多数ITP病人血小板抗体阳性、血小板相关补体增高。17(二)诊断▲皮肤、粘膜出血▲血小板减少、功能异常▲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18制定计划19四、治疗要点201.急性ITP轻症仔细观察。重者给予激素、丙种球蛋白或脾切除。212.慢性ITPBPC<50×109/L时积极治疗。▲糖皮质激素:为首选药物。▲脾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免疫抑制剂:常用于上述治疗无效或者疗效差者。▲静脉用免疫球蛋白:用于危重、难治性ITP。▲血浆置换:减少循环中抗体和免疫复合物。▲输血及血小板悬液:常用于紧急抢救时。22实施护理23五、护理诊断/问题241.组织完整性受损:出血与血小板减少有关。2.有感染的危险与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关。3.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25六、护理措施★26▲减少活动:急性期血小板低于20×109/L时要卧床休息。▲谨慎用药: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或者抑制其功能的药物。▲避免可能导致颅内出血的因素:如便秘、剧烈咳嗽等。具体护理见本章第一节“出血及出血倾向护理措施”相关内容。1.预防和避免加重出血272.病情观察:注意出血部位和出血量。3.预防感染护理。4.用药护理:观察药物的疗效及有无糖皮质激素副作用、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285.日常护理:给予食物,避免引起或加重出血。稳定病人情绪。6.健康指导:指导病人及家属学会压迫止血的方法,并能识别出血征象,如瘀点、黑便,一旦发现出血及时就医。指导病人自我防护。29效果评价30评价实施护理后病人对疾病、治疗、护理的身心反应。31ITP是由于自身免疫导致血小板破坏。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发生内脏出血,但可自行缓解。慢性型出血症状相对较轻,反复发作,很少自行缓解。检查血小板、血小板抗体、骨髓巨核细胞均异常。病情严重者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护理主要是加强观察,预防出血。课堂小结32过敏性紫癜33概述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毛细血管壁变态反应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以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腹痛、关节炎、肾炎为临床特征。本病多见与儿童及青少年,以冬春季节多见。34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病因感染食物药物其他机体产生变态反应毛细血管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过敏源2.发病机制36评估病人37二、临床表现38多数病人发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随之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1.紫癜型:最常见。紫癜多位于下肢及臀部,常对称分布。392.腹型:主要表现为腹痛,易误诊为急腹症。3.关节型: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