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第16卷第4期2014年4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OFLIAONINGUNIVERSITYOFTCMVol.16No.4Apr.,201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免疫相关性的出血性疾病,以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导致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为特点,临床上分为急性(AITP)和慢性(CITP),慢性型多见于成年人。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依靠激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免疫抑制剂、脾切除等疗法,但其存在着副作用大、价格昂贵、患者难以接受等问题,并未使ITP的治疗出现根本性改变[1]。近年来,中医药对ITP的治疗和研究比较活跃。中医学立足于整体调治,具有改善出血症状明显、稳定性好、毒副作用小等特点,与单纯的西医治疗比较,有较大优势,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使得对ITP的中医药治疗机制和作用原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其现实意义。现将近年来中医治疗ITP的概况综述如下。1病名及证候表现祖国医学并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名,根据其皮肤黏膜及其它部位出血的临床特征,将其归属于“血证”“紫斑”“肌衄”“葡萄疫”等的范畴。古代医家对血证的记载论述颇多,早在《内经》中即有关于血的生理及病理记载,对其有较深入的认识。有关篇章对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便血等病症作了记载,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有所论述。《灵枢·百病始生》对络伤血溢的病机论述时说:“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将数种血证与有关病证列为一个篇章,并最早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沿用至今。《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将血证称为血病,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明代戴元礼在《证治要诀·诸血门》中首次提出了“肌衄”此病名,突出了本病血溢肌肤的临床特征。明代《医学入门》曰:“血从汗孔出着,谓之肌衄。”《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著名的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清代吴谦等著的《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失血总括》曰:“皮肤出血曰肌衄”,指出了紫癜的出血部位。《医学正传·血证》率先将各种出血病证归在一起,并以“血证”之名统称之。自此之后,血证之名为许多医家采用。《景岳全书》曰:“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着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将血证的病机高度凝炼地概括为“火盛”及“气伤”两个方面。唐荣川的《血证论》是一部论述血证的专著,在该书中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成为通治血证的大纲。这些论述对于今天我们探讨紫癜的治疗仍有很大的指导启发。2病因病机中医理论体系认为,血液由脾化生、藏受于肝,总统于心、输布于肺、化精于肾,脉为血之府。血液生成以后,在脉中运行不息,环流不休,运达全身,从而可以充盈营养全身。由于各种内因或外因导致脉络损伤或血液妄行时,就会引起血液溢出脉外而形成血证[2]。ITP病因可以概括为外感和内伤两类。与外感风热毒邪、饮酒过度、嗜食辛辣厚味、劳倦过渡、久病损伤正气等因素有关。先天禀赋不足,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是该病产发的基础;饮食、劳倦、情志所伤或外感邪热是导致该病的原因。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概况及展望张权1,王缨2(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29;2.江苏省常州市中医医院血液肿瘤科,江苏常州213003)摘要:从中医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论治、单方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综述中医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概况,并对今后的治疗与研究提出展望。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治疗;综述;展望中图分类号:R55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2X(2014)04-0247-03收稿日期:2013-09-17作者简介:张权(1985-),男,河南焦作人,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血液病。通讯作者:王缨(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