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创新方法的调研报告XX县区38万农村人口中有近8万人外出务工经商,其中绝大多数是青壮年,他们在外出务工创业过程中不断开阔视野,转换观念,增长才干,逐渐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把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培养入党,有利于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有利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但是由于缺乏有效形式,外出务工经商青年加入党组织一直存在着诸多难题,一方面农村发展新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来源不足,另一方面外出务工经商优秀青年入党渠道不畅。近几年来,我县从加强外出务工经商党员教育管理入手,建立健全党组织管理网络,积极探索“1+1”的培养模式,着力破解外出务工经商优秀青年入党难题,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外出务工经商优秀青年入党存在的难题外出务工经商优秀青年入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确定对象难。一方面部分外出务工经商优秀青年虽有意愿向党组织靠拢,但不知道入党的具体程序,不知道向哪里递交入党申请,使党组织发展党员缺乏源头活水;另一方面少数青年尽管向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由于长期在外务工经商,有的村党组织认为把他们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不放心不妥当。二是联系培养难。按照入党程序,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后,要有2个培养联系人,每2个月进行一次教育谈话,但由于外出务工经商青年在外,村党支部很难确定培养联系人;由于有些外出务工经商青年务工经商单位不稳定、流动性大,培养联系人对培养对象在务工经商期间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情况很难全面掌握,也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三是支部发展难。由于外出务工经商优秀青年长期在外,在村党员对他们的工作思想状况不甚了解,有的认为他们常年在外务工经商都是为自己小家庭赚钱,为村里做工作、作贡献少,对他们是否符合党员标准存有疑问;有的村党支部负责人担心务工经商青年见识广、能力强、资本厚,吸收入党后难以管理,会成为换届时的竞争对手,威胁自己的地位,因此支部第1页共5页开会讨论时难以通过。上述问题的存在,使一大批年纪轻、文化高、观念新的优秀青年被拒在党组织大门之外,影响农村党员队伍结构的优化,久而久之,造成“村强党弱”现象,影响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二、外出务工经商优秀青年入党的思路和对策针对外出务工经商青年入党存在的难题,我县从加强外出务工经商党员教育管理入手,拓宽发展渠道,创新培养方法,积极开启外出务工经商青年入党“大门”。一是建立临时党支部,搭好发展平台。在2003年下半年六个乡镇先行试点基础上,县委组织部广泛调研、充分征求意见,出台了《关于加强外出务工经商党员队伍建设的意见》,针对外出务工经商党员98%以上无法转移党组织关系的实际,分三种类型构筑管理网络:对在县外长期务工经商(六个月以上)且从业相对稳定,同一乡镇同一城市有3名以上党员的,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临时党支部,并根据同一村党员或党员务工、居住就近原则下设若干党小组,灵活开展组织生活,全县在杭州、上海、深圳等城市建立了30个临时党支部,下设78个临时党小组;对不适宜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员农闲短期外出的,实行“双向联系”办法,乡镇、村建立流动党员联系登记台帐,村党支部确定一名党员担任联络员负责日常联络,流动党员持统一印制的联系卡主动与乡村党组织联系,及时报告工作和思想情况;对县内流动“离土不离乡”的,实行外出报告登记和村党组织活动告知制度,遇到党组织活动时,外出党员按时返村参加活动。目前,80%以上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纳入了临时党支部管理,临时党支部实行流出地乡镇党委和流入地城市街道(乡镇)、社区党组织双重管理;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的组织关系仍在村党支部,教育管理由村党支部和外出临时党支部双重管理。明确了临时党支部工作职责,建立了组织生活、党员学习、民主评议、党费收缴等制度,同时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临时党支部活动专项基金,县委组织部每年从党费中向每个乡镇划拔3000元,乡镇配套3000元,确保临时党支部活动正常开展。通过建立临时党支部并加强管理,使外出务工经商第2页共5页青年培养入党有了一个新平台。二是采取“1+1”培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