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鲁京津琼专用)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8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教案VIP免费

(鲁京津琼专用)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8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教案_第1页
1/21
(鲁京津琼专用)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8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教案_第2页
2/21
(鲁京津琼专用)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8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教案_第3页
3/21
第28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程内容]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政治上: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措施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②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质是否定货币、价值规律。④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4)特点①适应了战时需要,即“一切为了前线”而采取的非常措施。②具有共产主义的某些特征,如余粮收集制、企业一律国有、实物分配制等。(5)实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进行管制的经济体制。(6)评价①对于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②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1)背景①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②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2)开始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3)内容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国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等,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4)特点①管理方法手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②经济体制方面: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5)实质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6)影响①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②是列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益探索,为此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图示明史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3.斯大林时期的经济(1)确立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2)表现(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评价①成就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归纳总结斯大林模式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2)措施①经济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②政治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此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2)措施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注重发展重工业。(3)结果: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增长,1975年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2)措施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所有...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鲁京津琼专用)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8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教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雨丝书吧+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乐于和他人分享知识,从事历史教学,热爱教育,高度负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