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课前系统】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成因”“洋流的成因”等做好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是第二章教材的教学重点。(二)课程标准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在理解大气热力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特别强调运用图表得出结论,要引导学生多想象,关键是理解。(三)教学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②通过小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四)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五)教学难点冷热不均引起气压高低变化和等压面弯曲的特点。(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七)、课时安排1课时二、学生分析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用心爱心专心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很难把握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课前学生必备的相关知识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认识不足,部分学生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三、设计思想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起到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以及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因此,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1.地理小实验,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为学生能顺力画出环流图埋下伏笔。2.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理解等压面的概念。3.案例和拓展探究。山谷风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教学中简要分析。同时考虑生活实际,引入烧开水场景加以分析与研究,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再借助多媒体计算机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