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诗人有关情况2.概述作品内容及写作背景。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前几课所学的诗歌知识给诗歌划分节奏和重音。2.能够结合背景材料体会诗歌中的感情。情感目标认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热爱新生活的激情。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2.运用所学诗歌知识展开自读。难点认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热爱新生活的激情。教学方法朗读教学媒体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思路对这首诗不宜讲得过多,引导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体味诗意;抓住关键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我们经常说青少年是“花季少年”“花季少女”,青少年阶段是“花样年华”,因为我们都觉得青少年时期是最美好的时期,它意味着希望,象征着未来,代表着正在生长的蓬勃的力量,它值得我们为之歌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2.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艺理论家。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注意。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获《大公报》文艺奖金。1938年赴延安,新的生活使何其芳写出了《我歌唱延安》等散文和《生活是多么广阔》等篇,讴歌革命,礼赞光明,传诵一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其芳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同时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写有少量诗作。今天我们来学习作者在延安时期的代表作——《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3.写作背景1938年,何其芳告别国统区黑暗、压抑、窒息的旧生活,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一种与国民党统治区迥异的生活展现在眼前。诗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全新的火热的生活中,他视察着,感受着,歌唱着。诗人的生活变了,性格变了,世界观变了,诗风也变了流泻于诗人笔端的是一种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诗句。这首《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就是诗人奔放快乐积极向上诗风的代表作。(二)指导朗读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很明显,奔放快乐,积极向上,对这种诗歌怎样朗读呢?明确:语速稍快,语调适当高亢一点,尤其是排比性的诗句,要读得有气势一些。2.全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教师范读(或者放朗诵磁带)。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唱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我的歌啊,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面八方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我重新/变得/年轻了,我的血/流得很快,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希望。(三)讲解全诗1.诗的第一节在说了“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后,连用四个排比句,可以说,一口气歌唱了五种事物,这五种事物都具有怎样的共同点?明确:都属于一种开始,一种发端,都积极向上,给人以希望,给人以鼓舞的力量。2.诗题“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这里的少男少女有什么更为深广的含义?明确:这里的少男少女,其实不是实指,而是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新的希望和新的力量,所以诗人在这首诗中实际上是为新世界歌唱。3.诗的第三节揭示了“我”的歌声的内容和来源,请同学们结合我所讲的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一说这种歌声的内容和来源是什么?明确:“快乐或者好的思想”,即诗人来到延安这个全新的天地里,每天所感受到的新的事物新的快乐新的思想。4.诗的第三节是写自己在这种新事物新快乐新思想的感染、熏陶下发生一些大的变化,它在诗中起什么作用?明确:通过写自己的变化,诗人把现在与过去进行对比,在肯定这种变化的同时,其实还是在赞颂、歌唱新事物新快乐新思想。诗意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又深入一层。(四)布置作业有感情的朗读全诗,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背诵。(五)组织活动举行班级课堂朗读竞赛,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理解诗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