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明)魏学洢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词典,疏通文句,品味说明语言简洁、周密、生动的特点,读懂全文。2.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本文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特色。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思想感情。【课文提示】1.魏学洢,明末作家。2.本文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正音正字】洢yī皿mǐn罔wǎng贻yí(有)奇jī黍shǔ篛ruò糁sǎn髯rán(不)属zhǔ诎qū楫jí【积累词语】1.圈划课文注释的要点(详见课文)。2.重点掌握实词:为、罔、贻、泛、属、许、奇、比、诎、衡、简。【朗读课文】【结构层次】全文6段,可以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核舟。简要交代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特点和成就,介绍核舟的来历、形制和主题,寥寥数语把说明对象的基本情况呈现出来。第二部分(第2-5段),以空间为序,围绕“奇巧”有条理描述核舟各部分。第一层(第2段),介绍舟身的正面结构,显示了雕刻家的巧妙构思和精巧技艺。第二层(第3、4段)接着介绍船头,船尾部分的设计以及人物。第三层(第5段)介绍舟的背面设计,主要介绍作品的题名和篆章。第三部分(第6段),总体评述核舟特点,赞美和评价核舟及其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朗读课文】【课文分析】本文介绍了明代微雕艺人王叔远创作的一件雕刻作品,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微雕艺术卓越的技巧和成就,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文章最精彩的是描写人物。写船头,着力表现苏轼、黄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这是表现雕刻主题的重点内容。详略安排上,介绍时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作者对人物姿态、神情作了生动细腻的描述。文章反复提到三人的手足书卷的位置、形状,具体说明雕刻艺人独到的设计和精湛技艺,与开头的“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相照应。与船头读书人的静态描写不同,写船尾两个船夫则以动为主。右者突出他手攀右趾的粗犷动作和“若啸呼”的闲散;左者突出他摇蒲扇、听茶声的专注,人物都具有身份和职业特点。这一段既可看出雕刻艺人设计制作之精心,又可看出文章作者观察、揣摩、判断细微,语言描写简洁、生动。这篇文章采用说明文中最常见的“总-分-总”的结构顺序。前后两个总写既有联系又有侧重。前面部分适当运用了议论,总评价,结尾主要通过数据具体强调,最后以“灵怪”的感叹呼应前面的“奇巧”结束全文。分写部分以“核舟”的各部分(船舱、船头,船尾、船底)为说明顺序,详细介绍了微雕作品的空间结构、细部设计和人物状态。【课外作业】1.完成“学习建议”。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苏轼、黄鲁直、佛印的生平、作品。第二课时【朗读课文】【串讲课文】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文: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叫王叔远,能用直长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器具、人物,以及飞禽走兽、树木山石,都能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人物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原文: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译文:(他)曾经送我一个核舟,刻的是苏轼泛游赤壁。要点:贻:赠。原文: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译文: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个黄米上下。中间高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叶篷覆盖着。要点:有奇:还有零头。可:大约。许:上下、光景。原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译文:旁边开了小窗,左右各有四扇,共有八扇。打开窗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原文: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译文:关闭窗子,就(可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原文: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译文: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浓胡子的人是苏轼,佛印坐在右边,鲁直坐在左边。苏轼和黄庭坚一起观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