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学实录一、导-创设意境,激趣引导(师板书,在黑板上画一幅洪波涌起的沧海的简笔画。)师:你看到了什么?由此又联想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了翻滚的浪花。知道这是表现大海的一幅画,由此我想到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的情景。生2:我觉得这幅画给人一种壮阔的感觉。师:同学们观察得很细致。是啊,洪波涌起的大海,不管谁看到都会循情而动,有感而发的,而在那些伟大诗人的笔下,更会由眼前之景抒发心中之情。接下来我们做个游戏——文学名人竞猜:请根据老师所给的条件,猜出这位文学名人。(课件展示。)1.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2.他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3.他在丈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4.它是我国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文学”的领袖;5.他的故事被人们编成了许多剧本,但他在戏曲中大多为“大白脸”奸臣形象;6.他指挥和领导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他诗歌中的经典名句;8.“望梅止渴”的故事是他行军打仗中的经典之作;9.“宁使我负天下人,勿使天下人负我”是他信奉的至理名言;10.史书评论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挟天子以令诸诸侯”,…。11.毛泽东评价他:“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生(齐):曹操。师:下面有请主人公—曹操登场。(师在黑板上贴曹操画。)(课件展示一幅军事地图。)师: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寨,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这千古传颂的名篇。二、吟——把握基调,深情朗读师:看来这首诗还真是不同凡晌。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先放声地读一读,熟悉熟悉。谁愿意先读给大家听听?(一生读,但读得平淡,没味道;另一生读,略好。)师:大家说谁读得好一点儿?好在哪儿?生1:XXX(指第二名学生)读得好些,因为他读出了诗的味道。师:对,读诗就是要读出诗的味道来,这就叫吟读。(板书。播放A,B版对比朗诵。)师:你来读。(指另一名学生。)(生读。)师:自己点评一下吧。生2:有点感情了。师:嗯,有点感情了,把你能体会到的感情都表现出来。我知道你们不可能全都体会到,你能体会多少就读出多少来。谁再试试?生2:我还想试试。(生再读。)师:读得真不错呀!听出他读的这个“洪波涌起”了吗?读出了胸有壮志的气魄!他读得好不好啊?生(齐):好。师:现在听老师读一遍。(师范读。)师:怎么样?再读读看,和同桌配合着练练。(生仿读,后又各自练习。)师:谁再来试试?(请三名学生读,语气更贴近吟读感觉,进步明显。)师:下面再读的时候,想一想每一句写什么,能表现什么,你可以想象到什么,读哪一句你就想象哪一句的内容,自己再练练。(生自由朗读。)师:看来同学们的进步是很明显的,但好像还差点儿火候,现在老师再请位高人给大家指点一下,做好准备,认真听。(师播放配乐朗诵。)师:怎么样?哟,有几位同学已经按捺不住了,好,这次读给你本小组的同学听,互相评价一下,看能不能评出一个读得最好的。师:谁还想再试试?这次老师为你配乐。(请一生读,非常不错。)师:你先别坐下,现在我再请一名同学读,如果你认为他读得比你好,你就坐下;如果你认为你比他读得好就不坐,好吗?我们来个“擂台赛”!生(齐):好!师:请各小组评出来的读得最好的同学来参战怎么样?(生极其踊跃,纷纷举手“请战”。师请一名学生读,与前一位不相上下,前者没坐。)师(对第一位学生):你认为他读得不如你好?生1:对!师:很自信嘛!有没有读得比他还好的?谁还想再试试?(请第三位同学读,非常出色,但前两位都不坐,众笑。)师:哟,都不坐,这可不好办了,大家说他们谁读得好?生2:我认为XXX(第二位)读得好,因为他注意到了轻重缓急,比如第三句的“草木丛生”他就读得稍慢些,读第四句“洪波涌起”他又加重了语气,就把诗的意思表现出来了。生3:我认为XXX(第三位)读得比他们俩都好,因为她不仅注意到了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而且还充满了感情,好像就是作者在吟这首诗。生4:我也认为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