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选自2012年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最后一节的内容。本章是七年级地理中学生首次接触人文地理,而本节又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体现人文地理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二者合一,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是本章的重难点,落脚点。而这节课的内容都与生活密切联系,因此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基本理念,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又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为今后学习人文地理奠定基础。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刚接触地理这个学科,基础薄弱,缺乏空间概念和实际生活经验,但他们富有好奇心又活跃;在心理上,他们渴望探究和表现,并且对感兴趣的知识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因此,这节课从实际生活入手,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实例展开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校实施了“四案一构”的教学方式,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表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这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们通过合作探究,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敢于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教师提出的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并能各抒己见。三、学习目标根据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的特点,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聚落的主要类型,并运用图片描述不同聚落景观的差异。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根据材料从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初步形成审美意识。重点、难点重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难点: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四、学法指导课堂是学生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平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节课我的教法主要采用以下的方法:读图析图法、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五、教学设计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表述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一)、导课设计导入不仅是宣告一节课的开始,更是调整学生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起点。本节通过乡村和城市景观图的展示,引出“人类居住地—聚落”,这一课题。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二)、预习案设计引导学生通读教材,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难度较低的题目,以填空题的形式进行预习。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达到预习效果。要求:1.通读教材第81—86页,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2.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3.将解决不了的问题标识出来,待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4.限时10分钟,独立完成展示: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由C层次学生进行展示。可能出现的问题:1、要控制好时间,否则时间紧张,后面的教学任务可能完不成。(三)、探究案设计针对教材以及课标考点要求进行探究案的设计,问题的设计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结合实际生活,达到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合作探究一】聚落与环境1.城市与乡村的区别2.为什么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景观会有这么大的差异?3聚落形成和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这部分内容学生自我感知、自主学习,通过讨论、交流,从图中进行观察、分析,比较中提取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掌握聚落的主要形式-----乡村和城市的差异及其原因,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因素,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1.先一对一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2.小组长调控好组内的跨层交流,整合智慧,达成共识。目标:积极参与,高效讨论,B、C层学生组织、整理答案,A层同学提升拓展,总结规律方法。为了规范学生的的展示我设置了展示要求展示要求:书写认真、迅速,答题简洁、规范。非展示的同学:1、回到座位上,整理合作探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