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显微镜望远镜的主要结构和物镜目镜的成像情况。2过程和方法:主要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来进行引导。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形成科学的认识观。●重点和难点:1重点: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主要结构及物镜目镜的成像情况。2难点:物体经过两个透镜的作用后最终的成像情况。●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嫦娥身居广寒宫,她的美丽与孤独总是令我们羡慕和同情,但这始终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因为科学家已经利用某种仪器把月亮看得清清楚楚,上面尽是些石头,根本没有任何生命,更没有嫦娥与广寒宫。那同学们知道科学里用的是什么仪器吗?(望远镜)二新课教学(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1显微镜的结构是怎样的?物镜和目镜的成像特点如何?2望远镜的结构是怎样的?物镜和目镜的成像特点如何?3望远镜最后成的像是缩小的,为何我们感觉像是放大的?4望远镜的物镜直径(口径)为什么做得很大?5人类观测宇宙的望远镜粗略的变化史如何?(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三)知识梳理:1显微镜:(1)结构:由两个凸透镜组成(2)成像原理图物镜:靠近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目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普通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反光镜:光线充足使成像更明亮。(光线较暗用凹面镜会聚更多的光,光线强烈用平面镜反射减弱光线)注意:①目镜把物镜所成的像进行放大。目镜所成的像正倒和大小是相对于物镜所成的像而言的。最后的成像与物体本身比,是倒立的放大的虚像。②物镜和目镜的距离大于两个透镜的焦距之和。(第一次成像在物镜的两倍焦距外,要使目镜的放大倍数尽可能最大,则这个像要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且尽可能靠近焦点。)③要让像变大,可减小物体到物镜的距离(上调载物片或下调物镜),同时保持目镜位置不变或者增大目镜到物镜的距离(上调目镜)。④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x目镜放大倍数。2望远镜(1)结构:由两个凸透镜组成。(2)成像原理图物镜:靠近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目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普通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注意:①目镜把物镜所成的像进行放大。目镜所成的像正倒和大小是相对于物镜所成的像而言的。最后成像与物体本身比,是倒立的缩小的虚像。②物镜和目镜的距离等于两个透镜的焦距之和。(由于物体据望远镜的距离很大,第一次成像在物镜的焦点附近且无限靠近焦点,可以近似地认为等于焦点处,要使目镜的放大倍数尽可能最大,则这个像要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且尽可能靠近焦点。)③要让像变大,可减小物体到物镜的距离无意义(因为物距相对于物镜的焦距而言很大,调节物镜的位置基本上使物距的变化不大),可增大目镜到物镜的距离(上调目镜)。④望远镜最后成的像是缩小的,为何我们感觉像是放大的?视角:从眼睛的中心向物体两端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视角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有关,距离相等时,看大物体的视角大,看小物体的视角小。视角的大小和物体的远近有关,大小一定时,看近处的物体视角大,看远处的物体视角小。明确: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所以我们感觉像是放大的。⑤望远镜的物镜直径(口径)为什么做得很大?明确: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现代天文望远镜都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以便观测到更暗的星。3探索宇宙(1)第一位把望远镜指向天空的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伽利略望远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望远镜。)(2)1990年,科学家把“哈勃”望远镜送入太空,使人类观测宇宙的能力空前提高(哈勃望远镜可以排除大气层的干扰)(3)射电望远镜使得人类对宇宙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四)效果检测:课堂训练(下发本节习题,随堂测试部分)三课堂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四作业:(下发本节习题,综合测试部分)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