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性传播细菌学习要点性传播疾病(STD)---由性传播细菌通过性行为传播,引起生殖泌尿道,甚至整个系统感染的疾病称为性传播疾病,国内俗称性病。一、淋病奈瑟菌淋病奈瑟菌俗称淋球菌,是人类淋病的病原菌。在我国,淋病是发病率最高的性传播疾病。1.生物学性状(1)形态染色:G-,菌体呈肾形或豆形,常成双排列,无鞭毛及芽胞,有菌毛,部分菌株有荚膜。(2)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在巧克力色平板上可形成灰白色光滑型菌落。只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氧化酶试验阳性。(3)抗原结构与分类:菌毛蛋白抗原、脂多糖抗原、外膜蛋白抗原。(4)抵抗力:淋病奈瑟菌抵抗力弱,对热、冷、干燥及消毒剂非常敏感,对磺胺及抗生素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已有抗青霉素菌株和抗四环素菌株出现。2.致病性与免疫性(1)致病物质:菌毛及荚膜、外膜蛋白、IgA1蛋白酶、脂寡糖。(2)所致疾病:人是唯一的感染宿主,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而引起淋病。(3)免疫性:人类对淋病奈瑟菌缺乏天然免疫力,感染后机体建立的特异性免疫可使多数患者自愈,但不持久。3.微生物学检查法用无菌棉拭沾取泌尿生殖道或子宫颈口脓性分泌物,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时,标本应在巧克力色血琼脂平板培养,取典型菌落涂片染色,若有肾形排列的革兰阴性双球菌,即可诊断;还可挑取可疑菌落进一步作生化试验。4.防治原则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应加强卫生宣传,防止不正常和不洁性接触;严格消毒相-86-关物品。新生儿出生时,应用抗生素滴眼以防感染。二、梅毒螺旋体1.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染色:梅毒螺旋体细长,有细密而规则的螺旋,两端尖直,革兰染色阴性。常用镀银染色法,染色后菌体呈棕褐色。暗视野显微镜常用于观察新鲜标本中螺旋体的形态和运动。(2)培养特性:梅毒螺旋体培养较困难,在人工培养基上不能生长。(3)抵抗力:抵抗力极弱,加热50℃5min即被杀死,梅毒螺旋体离开人体后干燥条件下1~2h即死。对化学消毒剂和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等均敏感。2.致病性与免疫性(1)致病物质:梅毒螺旋体不产生内、外毒素,但有很强的侵袭力。(2)所致疾病:梅毒螺旋体引起梅毒,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经性接触传播引起获得性梅毒;经垂直传播可引起先天性梅毒;经输血可引起输血后梅毒。获得性梅毒病程可分三期:Ⅰ期梅毒通过性行为经皮肤粘膜感染,3周后局部出现无痛性硬下疳,多见于外生殖器,下疳溃疡面渗出物中有大量梅毒螺旋体,传染性极强。通常1个月后硬下疳自愈。Ⅱ期梅毒此期全身皮肤粘膜出现梅毒疹和周身淋巴结肿大,内有大量梅毒螺旋体,传染性强,通常3周3个月后症状亦可自行消退。Ⅲ期梅毒Ⅱ期后经过5年或10年,病程缓慢进入Ⅲ期,病变可波及全身组织和器官,可危及生命,又称晚期梅毒。此期病灶中一般查不到病原体,故传染性很小。(3)免疫性:梅毒螺旋体感染过程中,机体才具备特异性免疫力,感染终止,则免疫也同时消失。抗梅毒特异性抗体有一定作用,但细胞免疫是机体抗感染的主要因素。3.微生物学检查法检查梅毒螺旋体采集硬下疳和梅毒疹渗出液,局部淋巴结抽出物。新鲜标本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87-菌体及其运动,亦可用免疫荧光或ELISA法检查。组织切片可进行镀银染色检查棕褐色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诊断非特异性试验---常用有VDRL试验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出现凝集即表明患者血清中有反应素的存在。特异性试验---常用有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梅毒螺旋体抗体微量血凝试验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等,试验特异性强,为梅毒确认试验。4.防治原则梅毒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应加强卫生教育和严格社会管理,及早检查和发现病人采用青霉素等敏感药物彻底治疗。三、其他细菌1.沙眼衣原体(1)生物学性状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沙眼衣原体有独特的发育周期,在宿主细胞内可见到两种颗粒①原体:球形,有致密的结构,是宿主细胞外的静止状态,具有高度传染性的衣原体。②始体:球形,也称网状体,是原体进入宿主细胞后发育增大而成,疏松呈网状,代谢活跃,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发育出许多子代原体,最后破坏细胞,子代原体释出始体是衣原体在宿主细胞内的繁殖状态。Giemsa染色原体呈紫红色,始体呈深兰或暗紫色。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