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是指由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感染(infection):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可引起宿主损伤,称为机会性感染。隐性感染(covert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临床症状、体征改变。显性感染(overt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显著的临床表现。潜伏性感染(latent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潜伏性感染中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毒力:毒力包括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主要有呼吸道途径、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再燃: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次出现的情形。复发: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稽留热(sustainedfever):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而且24小时相差不超过1℃,可以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的极期。弛张热(remittentfever):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等。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下,可见于疟疾、败血症等。回归热(relapsingfever):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消退,但数日后又再度出现高热,可见于回归热、布鲁菌病等。若在病程中多次重复出现并持续数月之久时称为波状热(undulantfever)。内基小体(Negribody):狂犬病病毒在感染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可在胞质内形成嗜酸性、圆形或椭圆形的包涵体,最常见于海马和小脑浦肯野细胞,染色后呈樱桃红色,有诊断价值。街毒株:从患者或患病动物直接分离得到的病毒称为街毒株,致病能力强,能在唾液腺中繁殖。恢复期(convalescentperiod):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后遗症(sequela):部分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未能恢复正常,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乃至缺陷,最终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ustherapy):是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的抑制病毒复制,保存和恢复免疫功能,降低病死率和HIV相关基本的罹患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艾滋病的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肥达反应(Widaltest):采用凝集法分别测定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凝集效价,多数患者在病床第2周起出现阳性。对伤寒病人有诊断价值。伤寒细胞: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红细胞、淋巴细胞、细胞碎片,形成伤寒细胞。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可形成伤寒肉芽肿,具有病理诊断价值。尿膜状物:肾综合征出血热中部分病例可出现大量尿蛋白与红细胞和脱落上皮细胞相混合的凝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