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篇《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史记》位于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文中突出地描写和赞美了卫青推功让爵、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名将风度和以国家为重的爱国思想。但同时也批评了他们不修名节、不进贤士的不足。该文是卫青和霍去病的合传,主要记述卫青七出边塞,霍去病六出北疆,指挥千军万马,攻讨匈奴,扬威大漠的经历和赫赫战功。匈奴奴隶主屡犯中原,严重破坏了汉匈人民的和平生活,给百姓和社会生产带来深重灾难。年轻的汉武帝大胆重用青年将领卫青和霍去病,令其频频出击,其战争规模之大,兵威之盛,为汉代讨胡征战之最,这就有力地打击了匈奴奴隶主侵扰中原的嚣张气焰,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和博大,安定和富强,对汉匈人民的和平劳动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这是值得肯定的历史功绩,也正是司马迁写作本传的用意所在。当然,作者对连年战争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物资的巨大损失,也提出了委婉的批评。此文的结构颇有特色,前边的主要部分写卫、霍事迹,是卫、霍的合传。篇末又附记公孙贺等十六位征胡将领的简略事迹,以类相从,实为一篇类传。从结构上看,主次分明;从史实上看,前后一体,水乳交融,毫无游离或割裂之感。显示了司马迁剪裁谋篇的匠心和《史记》行文灵活多变的特点。这就在事实上使本传成为汉武帝时代汉匈战争和汉匈关系的一篇简史,或者是一本征胡英雄的记功簿。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元封五年卫青逝世,起冢如庐山,葬于茂陵东北1000米处,谥号为“烈”。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1],西汉名将、杰出的军事家、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3岁。武帝很悲伤,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像祁连山的样子,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追谥为景桓侯。第一段大將軍衛青者,平陽人也。其父鄭季,為吏,給事平陽侯家,與侯妾衛媼20]通,生青。青同母兄衛長子,而姊衛子夫自平陽公主家得幸天子,故冒姓為衛氏。字仲卿。長子更字長君。長君母號為衛媼。媼長女衛孺[ru],次女少兒,次女即子夫。後子夫男弟步、廣皆冒衛氏。2【注释】“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也”,“大将军”是西汉政府秩位最高的武官,地位和丞相相当,而优宠和权力都在丞相之上。元朔五年春,车骑chejl将军卫青率六将军出塞进攻匈奴,大败匈奴右贤王,俘获右贤裨王[blwdng]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人,畜数千百万。武帝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平阳”,在今山西临汾。《汉书》云:“其父郑季,河东平阳人也。”故青为平阳人。“其父郑季,为吏”,《汉书》作“以县吏给事侯家”。按霍去病之父霍中孺也是“以县吏给事平阳侯家”。“给事”,是指管理服役更卒的县尉所遣供事于侯家的小吏,即旧时所谓的“当差”。郑季和霍中孺都是以更卒身份,被派往平阳侯家供差遣,地位和仆役相近。“平阳侯”,指曹寿(时、畴)。西汉开国功臣曹参曾孙。“与侯妾卫媪通”,“侯妾”,《汉书》作家僮,《论衡•骨相》亦作僮。按卫媪身世不明。此云侯妾,则似无夫。下云同母兄卫长子及姊卫子夫皆冒姓卫,又似有夫。“媪”,妇人老少通称。“而”,犹以,说见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子夫”,卫媪的三女。《汉书•外戚传》云:“孝武卫皇后字子夫,生微也,其家号曰卫氏。”故卫子夫生父当为卫姓。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家歌女。于建元二年(前139年)入宫,建元三年(前138年)封为夫人。因生太子刘据,元朔元年(前128年)被立为皇后。刘据因被江充所诬,起兵诛江充,兵败自杀。卫子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