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补体系统(complementsystem)教学内容与要求:1掌握补体的概念,2了解补体系统的基本成份及命名,3掌握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MBP途径、三条途径的比较),4了解补体激活过程的调节(液相中灭活物质或抑制因子的作用、膜结合性调节分子的作用)5了解补体的受体,6掌握补体的生物学活性。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对象:2006级医疗五年制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时间安排:第一节概述(0.3学时)第二节补体的激活(1.0学时)第三节补体活化的调控(0.2学时)第四节补体的生物学活性(0.5学时)第一节概述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componentandpropertiesofcomplement)二、补体系统的命名(nominationofcomplement)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早在19世纪末Bordet即证实,新鲜血液中含有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和补充特异性抗体,介导免疫溶菌、溶血作用,故称为补体。补体是由30余种可溶性蛋白、膜结合性蛋白和补体受体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故称为补体系统(complementsystem)。在补体系统激活过程中,可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引起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扩大体液免疫效应,调节免疫应答。同时,也可介导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损伤。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根据补体系统各成分的生物学功能,可将其分为三类:1.补体固有成分,包括:①经典途径的C1q、C1r、C1s、C2、C4;②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lectin,MBL)激活途径的MBL和丝氨酸蛋白酶(serineprotease);③: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因子;④参与共同末端通路的C3、C5、C6、C7、C8、C9。2.激活的调节蛋白主要以可溶性和膜结合两种形式存在。前者包括C1抑制物、P因子、I因子、H因子、C4结合蛋白、S蛋白、SP40/40等;后者包括促衰变因子、膜辅助蛋白、同种限制因子和膜反应溶解抑制因子等。3补体受体(CR)补体受体可与相应的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结合,介导补体生物学效应。包括CR1~CR5、C3aR、C2aR、C4aR、C5aR等。1二、补体系统的命名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补体进行了统一命名,把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其被发现的先后分别命名为C1(C1q、C1r、C1s),C2……C9。旁路途径的成分以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P因子。补体调节蛋白则根据其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C4bp)、促衰变因子、膜辅因子蛋白、同种限制因子等。对于补体受体,多以其结合对象命名,如C3aR。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后附加小写字母表示,如C3a和C3b、C5a和C5b等。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加一横线表示,如C1、C4b2b。灭活的补体片段则在其符号前加英文字母i表示,如iC3b。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一、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classicalpathway)二、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alternativepathway)三、MBL激活途径(MBLpathway)四、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terminalpathway)补体系统的激活主要有三条途径,即经典途径、旁路途径和MBL途径。一、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经典途径是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激活物质、由C1启动激活的途径,又称为第一途径。它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一)激活物与激活条件抗原-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immunecomplex,IC)是经典途径的主要激活物。游离的抗体不能激活补体,只有当抗体与抗原或细胞表面结合后,Ig的Fc段发生构象改变,C1q才能与Fc段的补体结合点接近并结合,从而触发激活过程。(二)激活过程参与经典途径的固有成分包括C1~C9,按其在激活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三组即识别单位(C1q、C1r、C1s)、活化单位(C4、C2、C3)和膜攻击单位(C5~C9)。整个激活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识别阶段、活化阶段和膜攻击阶段(末端效应)。1.识别阶段即C1识别IC而活化形成C1酯酶的阶段。C1是由1个C1q分子、2个C1r分子和2个C1s分子借Ca2+连接而成的大分子复合物。C1的3个亚单位各司其职:C1q起识别作用;C1r和C1s发挥催化作用。C1q分子的头部由6个相同的花蕾状亚单位组成,其羧基端为球形结构,呈辐射状排列,是C1q与IgFc段结合的部位。2.活化阶段即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