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学Med医学E版di2016;JSichuanUnivMedSciEdi)47(1):l38一l4。‘●_。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特点及斜视矫正术后患儿双眼视功能的恢复陈娟,陈志钧△,梅芳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眼科(南京210008)【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矫正后患者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不同类型、不同年龄段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其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1~3d总的正位率为82.O5(64/78)。术后1~3d3~7岁组、8~12岁组和13~18岁组患者的手术正位率分别为86.2O(25/29)、82.76(24/29)和75(15/2o);基本型、分开过强型和集合不足型手术正位率分别为92.59%(25/27)、84.85(28/33)和72.22(13/18);不同类型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同时视功能、融合功能及远立体视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itmus近立体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手术正位率,而选择合理的双眼视功能检测方法,早期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双眼视功能,进而达到功能性治愈。【关键词】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觉间歇性外斜视是临床上常见的引起双眼视觉功能异常的原因,是介于外隐斜和恒定性外斜视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_1]。双眼视觉分为三级视功能:I级同时视功能,Ⅱ级融合功能,Ⅲ级立体视功能。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融合、调节性集合功能越来越差,最终失代偿成为恒定性外斜视_2],在双眼视觉发育阶段,斜视会导致患儿的双眼视觉功能损害日益加重,最终可导致立体视的消失[3]。多数学者认为对于处于视觉发育期的儿童越早进行手术矫正眼位治疗,术后患儿的双眼视功能恢复越好_4]。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特点以及手术矫正后患儿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回顾性选取2013年1~12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儿童间歇性斜视患者78例,男45例,女33例,年龄3~18岁,平均(8.56±1.02)岁。其中分开过强型33例,基本型27例,集合不足型18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3~7岁组29例,8~12岁组29例,13~18岁组2O例。所有患者双眼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0.8,排除有眼部及全身器质性疾病、继发性斜视及二次矫正患者、屈光参差≥2.0D患者。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所有患者由其法定监护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1.2方法1.2.1检查方法所有患者于手术前后分别行眼部常规检查,包括外眼、眼前节、屈光间质及眼底检查,三棱镜交替遮盖法查视近33cm和视远5m的斜视度,以三棱镜度表示。采用同视机象笼图片(H11.5。,V7.5。)查患者I级同时视功能,采用同视机猪八戒图片(H8。,Vl1.5。)查Ⅱ级融合功能,采用随机点同视机立体图片查Ⅲ级远立体视功能,Titmus查近立体视。1.2.2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根据患者间歇性外斜视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分开过强型采用双侧外直肌后徙术,基本型采用非主导跟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集合不足型采用单眼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1.2.3随访所有患者于术后1~3d和3月复查。眼位评价标准参照《斜视疗效评价标准》ET]。.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以主±5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