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林业革新促进林业发展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我国林业生产建设带来了勃勃生机,增添了新的活力。近十多年来,我国林业有了长足进展。在全国范围内,造林绿化成效显著,长期以来存在的森林蓄积年消耗量大于年生长量的被动局面开始转变,森林资源布局正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林业产业结构己有较大幅度调整,林业生产建设正逐步走向稳定、协调发展的道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和林业经营状况同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当前,至关重要的是:要遵循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精神和今年3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林业改革和林业建设步伐。要以深化林业改革、发展林业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林业活力为中心,进一步加快资源培育,加强森林保护,强化林业管理,发展加工利用,建设好生态屏障,办好绿色产业,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我认为:在深化林业改革和加快林业发展中,要以增加森林资源为根本,合理调益林种结构和产业结构,并进一步加快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现就此谈几点个人浅见。一、增加森林资源仍然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的根本任务森林资源是林业的主要经营对象租发展林业的基础。森林资源的多寡、优劣及其分布状况,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是衡量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十分重视发展林业,在尽可能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木材等林产品需求的同时,努力把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切实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和发展森林资源上来。从60年代开始,一方面确定以营林为基础的林业经营方针;另一方面致力于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对主要产材省、区提出合理定产要求,积极倡导木材综合利用和节约代用,努力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社会造林绿化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全民义务植树为重要标志的群众性植树造林活动蓬勃展开,第1页共11页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三北”防护林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治沙工程等各项造林工程建设陆续实施,我国造林绿化事业发展很快。近年来,每年的人工造林保存面积都在330万hm,(公顷,下同)以上。全国现有的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已达3331万hm‘,居世界首位。同时,从1987年开始,全国实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以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使森林资源消耗量不断增加的情况开始逆转。据1988年至1991年的森林资源调查结果与1984年至1988年的第三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相比,森林面积已由1.2亿多hm“增加到1.28多亿hmz,森林覆盖率由12.98%上升到13.4%;活立木蓄积量增加到108.68亿m3,按可比口径,增加1.7亿m3。特别是全国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蓄积量持续下降的局面,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长。第三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期间,全国森林蓄积量年生长量为3.16多亿m“,年消耗量为3.44亿in3,年均森林蓄积赤字2800万m“,1988年至1991年森林资源调查期间,年生长量为3.66亿m3,年消耗量为3.27亿m“,年均森林蓄积盈余390。万m“。这就说明,只要抓住加快培育后备森林资源和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遏制森林资源下降趋势并进而使林业生产走上良性循环轨道是完全能够做到的。我国森林资源难以为继的局面是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因此,改变这一局面需要时间和持之以恒的努力,而林木生长周期长和森林破坏容易恢复难更增加了这一转变的难度。尽管林业生产建设取得了很大戍就,尤其是近些年来发展更为迅速,但森林资源的仕会需求与可能供给之间的矛盾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森林资源要从两大方面满足社会需求:一是提供以木材及木材制品为主的各种林产品,以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物质需要;二是提供生态防护效益,以抵御自然灾害,维持生态平衡,为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环境条件。就我国森林资源现状而言,这两方面的要求都远远难以满足。从社会对森林资源提供林业主产品木材的需求看,长期以来的木材供需尖锐矛盾依然存在。这些年来的木材洪应,一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