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疗法“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容易加重的疾病,属于中医的虚、寒、里、阴等病症,临床常见于阳气不足、肺气虚弱及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各种症状。冬病长期反复发作,容易耗伤阳气,导致肺、脾、肾、鼻、肢体经络、等系统的缠绵难愈病症,如咳嗽、哮喘、慢性泄泻、关节疼痛僵硬、怕冷、体虚易感冒、过敏性鼻炎等。“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采取顺应自然之法,借用自然界“温”、“热”之性,加上适当的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脉,增强机体之正气,以预防、减少、减轻冬令时节“冬病”的发生。“冬治”指在冬季三九时节,正值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之时取温经通阳之法,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祛除。“冬病夏治,冬病冬治”是中医学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根据《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而进行三伏贴;冬季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取温经通阳之品,温通经络,散寒祛痰以护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冬病夏治-历史渊源临床应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文字记载《黄帝内经》,民间常在夏季喝雄黄酒治疗疾病与本方法相同。晋代《肘后备急方》用鸡子、白醋、猪脂、水、蜜、酒等作为外敷药与调和剂外敷;宋《太平惠民方》以地龙粪研饼敷在小儿囟门,治疗小儿头热、鼻塞不通。清代《理瀹骈文》集贴敷疗法之大成,标志着本疗法的临床应用达到了相当完善的水准。冬病夏治-作用机理由于虚寒性疾病的发病特点常常是在冬季发作或加重,而在夏季缓解或消失,如果在夏季能够在此类疾病相对处于缓解期的时候给予治疗或预防措施,有利于减少或减轻冬季的病证,这正是中医“既发之时治其标,未发之时治其本”之治病原则的体现。夏季虚寒性疾病病情较稳定,针对“虚”采用“补”、针对“寒”采用“热”的治疗方法,如内服温补药物以扶助正气,驱逐寒邪;采用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外治方法温通经络、散寒祛邪,都可以达到扶正祛邪、促进疾病好转,以期收到“治病求本”的疗效。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想晾干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而且夏季人体阳气充盛,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在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三伏天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扶助人体的阳气,加强卫外功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应用特点1.顺应四季,择时而治。2.重治未病,防患为先。3.外治为主,兼施内治。4.加强营养,增强体质。手段1.穴位贴敷(三伏贴):疗效明显、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无明显副作用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中药内服(三伏补)3.针(三伏针)灸(三伏灸)4.穴位注射5.拔罐6.刮痧此外还有中药热敷、中药洗浴、中药熏蒸、药液浸泡、药酒涂擦、饮食调养、穴位按摩等。适应症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2.风湿免疫性疾病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3.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4.耳鼻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5.儿科疾病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6.慢性皮肤病荨麻疹、冻疮、硬皮病等。7.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不孕症等8.其他虚寒型体质的人群。禁忌症1.有严重心、肝、肾、脑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2.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3.瘢痕体质者。4.处于某些疾病发作期,如:发热、咳血。5.孕妇。6.实热型体质的人。冬病夏治-时机初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中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各贴一次,连贴三年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一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冬病冬治-时机一九:12月22日二九: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