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复诊法docVIP免费

复诊法doc_第1页
1/4
复诊法doc_第2页
2/4
复诊法doc_第3页
3/4
试论腹诊法在推拿临床中的运用一、概述腹诊,是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对人体腹部进行诊察,用来识别,判断局部或全身病变为防治疾病提供临床依据的诊断方法。腹诊方法源远流长,它是在《内经》、《南经》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诊断学方法。中医自唐代传入日本以后,腹诊广泛地运用于针灸、推拿两科,日本的记忆东东曰:‘腹维生之本,百病根于此,固疹病必诊腹。’腹诊法内容丰富,不仅是按胸、腹,实际上包括者望、闻、问、切全部内容,不但运用于内、外、妇、儿科;而且广泛地运用于推拿科。古代医者对腹诊早有论述:‘胸腹者,五脏六腑之公寓,阴阳气血之发源,若知脏腑如何,则莫如诊胸腹。’近代医者罗俊常也指出:‘诊腹方知气血之升降,明脏腑之盛衰。’由此可知,它在诊断学中意义重大。近几年来,我们将腹诊法运用于推拿科检查疾病,受益菲浅,并在治疗某些疾病中得到了颇大的帮助,现将腹诊法再推拿临床中运用的情况,作一整理,请与指正。二、腹诊法的理论依据1、基本理论‘有铢内必行铢外’。是腹诊的基本理论,由于胸、腹、胁肋于脏腑;经络和墓穴等有者生理病理的内在联系基于此,凡脏腑急病极其病因病机,则均能在胸腹协肋反应初某些异常征象,诊者可根据征象推断内部脏腑之病变。在生理上,《灵枢脏论》曰:‘复胸腹,脏腑之国也’胸胁肋维人体脏器所仓之所,对五脏六腑有保护作用,且脏腑气血皆会聚于胸腹之中。在病理反应上,《素问脏器青石论》有‘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痞病者,身重。虚则腹满肠鸣。飧泻,食不化‘等等的论述。此外,胸腹胁肋内经络寻因之部位,腹诊可根据症侯出现所属经脉以及经脉主穴的病历反应加以分析鉴别。2、腹部与经络腧穴的关系腹部居人之中部,是连接上下之枢纽,内纳五脏六腑,为水谷之乡、气血之源,腹部经穴密布,有诸如神阙、气海等五脏六腑之精气汇聚集中的要穴,特别是腹部的十二募穴,内通五脏六腑,为窥视脏腑之孔道。在经络方面、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阴维脉、阴跷脉、带脉等经脉主要循行于腹。其余手太阴肺“起于中焦,下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下膈,属大肠”,手少阴心经“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手厥阴心包经“下膈,历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下膈,循属三焦”,足少阳胆经“贯膈、络肝、属胆”,这些经络又皆起于腹和止于腹,即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膀胱经外都和腹有直接联系,奇经八脉中除督脉及阳跷、阳维脉之外,也都和腹有直接联系。因此,腹部为全身经脉循行最多,穴位分布最密的部分,是全身经气(经络自身的生命活动)最集中的部位。三、腹诊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操作时医者通常嘱患者全身自然放松,特别是腹部放松,医者的一手或两手四指螺纹面及掌面着于腹壁,自右下腹——右肋弓下——腹中部——左上腹——左肋弓下——左下腹——小腹。若肥胖或腹肌紧张者,可用双手重叠按压法,以左手指至右手背上;如遇精神紧张者,可用手轻轻在腹壁上抚摸数次,以助放松。腹诊法在腹部检查治疗时,可根据腹部不同的外形部位和所触知的变异,从而推测出急病的病因、部分临床症状、预后情况、治疗难易于借以制定治疗方法及步骤等。腹诊法在推拿临床中,对部分急病,尤其是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的一些常见急病、多发病,有独特的疗效,并可借助其辨证施治,鉴别诊断以及常见病及推断一些急病的预后。经临床观察,腹诊法可帮助诊断和治疗胃脘痛、急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便秘、胃肠功能减退、痛经、尿潴留、遗尿等病症,并可辨别其寒热虚实。还可帮助诊断一些实质性疾病四、腹部部位分布腹位于身体前部,上连胸,下连股,侧临肋,后有背,其性属阴,内藏脾、胃、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器,为内在脏器的屏障和宫城,有保护脏腑的作用。腹部大体分为心下、上腹、脐腹、小腹、少腹五部分。剑突下方称心下,上腹部相当于胃脘,脐周为脐腹,下腹部系小腹,小腹两侧为少腹。心下、胃脘、脐腹部又名中焦,内居脾、胃、肝、胆;小腹、少腹部位又名下焦,内居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器。虽各自的位置不同,但其气皆汇聚于腹,有濡腹润腹之功。并且,通...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