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和粘膜的颜色随血流的颜色而变化。血液的红色是由于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当血红蛋白充分地和氧结合,成为氧合血红蛋白时,它的颜色是鲜红的;当它放出了氧,成为还原血红蛋白时,颜色就变为暗红。动脉和毛细血管里的血,含氧合血红蛋白多而还原血红面部发绀蛋白少,因此它的颜色鲜红,透过薄的粘膜和半透明的指甲,红色仍明显。皮肤较厚,且含有色素,因而是白里透红或微棕色透红。静脉血因含还原血红蛋白多、氧合血红蛋白少,所以它是暗红色,透过皮肤,就呈现青紫色。手臂上一条一条的一般所称的“青筋”就是静脉。苯胺、硝基苯和亚硝酸盐等化学品可使血红蛋白变为变性血红蛋白,这种血红蛋白本身就是紫色的。因此,凡粘膜、指甲和皮肤里的毛细血管和小动脉里血液的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而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或出现变性血红蛋白的时候,都会出现紫绀。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所致皮肤粘膜呈青紫的现象。通常毛细血管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超过50克/升就可形成紫绀。紫绀可分为中央性、周围性及混合性。另外,药物及化学物品中毒导致血中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的出现亦可形成紫绀。编辑本段分类中心性发绀此类发绀的特点表现为全身性、除四肢及颜面外,也累及躯干和黏膜的皮肤,但受累部位的皮肤是温暖的。发绀的原因多由心、肺疾病引起呼吸功能衰竭、通气与换气功能障碍、肺氧合作用不足导致Sa02降低所致。一般可分为:①肺性发绀:即由于呼吸功能不全、肺氧合作用不足所致。常见于各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如喉、气管、支气管的阻塞、肺炎、阻塞性肺气肿、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肺淤血、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栓塞、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②心性混合性发绀:由于异常通道分流,使部分静脉血未通过肺循环进行氧合作用而人体循环动脉,如分流量超过心输出量的1/3,即可出现发绀。常见于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如Fallot四联症、Eisenmenger综合征等。周围性发绀此类发绀常由于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其特点表现在发绀常出现于肢体的末端与下垂部位。这些部位的皮肤是冷的,但若给予按摩或加温,使皮肤转暖,发绀可消退。此特点亦可作为与中心性发绀的鉴别点。此型发绀可分为:①瘀血性周围性发绀:常见于引起体循环淤血、周围血流缓慢的疾病,如右心衰竭、渗出性心包炎、心包填塞、缩窄性心包炎、血栓性静脉炎、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下肢静脉曲张等;②缺血性周围性发绀:常见于引起心排出量减少的疾病和局部血流障碍性疾病,如严重休克、暴露于寒冷中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Raynaud)病、肢端发绀症、冷球蛋白血症等。混合性发绀中心性发绀与周围性发绀同时存在。可见于心力衰竭等。编辑本段病因和临床表现(一)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高1.中心性发绀:由于心、肺疾病导致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引起。因呼吸系统疾病所引起的发绀称肺性发绀,常见于呼吸道阻塞、重症肺炎、肺淤血、肺水肿、大量胸腔积液、自发性气胸等。因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发绀称心性发绀,常见于法洛氏四联症等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其临床特点为全身性发绀,除四肢末梢及颜面部(口唇、鼻尖、颊部、耳垂)外,躯干皮肤和粘膜(包括舌及口腔粘膜)也可见发绀,且发绀部位皮肤温暖,局部加温或按摩发绀不消失。2.周围性发绀:由于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见于体循环淤血、周围组织血流灌注不足、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如右心衰竭、大量心包积液、重症休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寒冷刺激等。其临床特点为发绀常出现于肢体末梢与下垂部位,如肢端、耳垂、鼻尖等,发绀部位皮肤发凉,若加温或按摩使之温暖后,发绀即可减轻或消失。3.混合性发绀:中心性发绀与周围性发绀同时并存,常见于全心衰竭。(二)异常血红蛋白血症1.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可由伯氨喹啉、亚硝酸盐、磺胺类、硝基苯、苯胺等药物或化学物质中毒所致;也可因大量进食含有亚硝酸盐的变质蔬菜引起“肠源性紫绀”。其临床特点是发绀急骤出现,暂时性、病情危重,氧疗青紫不退,抽出的静脉血呈深棕色,暴露于空气中也不能转变为鲜红色,若静脉注射亚甲蓝、硫代硫酸钠或大剂量维生素C,均可使紫绀消退。还有极少数高杵状指并紫绀(心衰体征)铁血红蛋白血症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