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姓名学号第二章皮肤的结构皮肤为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约占个体体重的16%;总面积:成人1.5㎡,新生儿0.21㎡;厚度:0.5~4㎜(不包括皮下组织)。表皮厚度平均为0.1mm。真皮厚度是表皮的15~40倍。皮肤最后的部位是掌跖。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其中含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和各种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皮脂腺、汗腺、甲等;皮肤借皮下组织与深部附着,并受真皮纤维束牵引,形成致密的多走向沟纹,称为皮沟。皮肤分为有毛的薄皮肤和无毛的厚皮肤。第一节表皮(Epidermis)1由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和树枝状细胞(dendriticcells)组成;表皮及黑素细胞均起源于外胚层。2树枝状细胞包括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Merkel细胞等;3细胞之间有桥粒半桥粒等连接结构,与真皮间通过基底膜带相连。(一)角质形成细胞占表皮80%以上,在分化的过程中可产生角蛋白。角蛋白是角质形成细胞主要结构蛋白之一。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1基底层(stratumgerminatum):为一层柱状或立方状细胞构成。表皮通过时间(表皮更替时间)28天,表皮更新时间41~75天。2棘层(Stratumspinosum):4~8层多角形细胞,细胞轮廓渐趋扁平。尼氏征阳性。电镜下,上部细胞胞质中散在分布角质小体或称Odland小体。3颗粒层Stratumgranulosum:1~3层梭形细胞,掌跖部可达10层,胞浆中有大量透明角质颗粒(keratohylinegranule)。4透明层StratumLucidum:2~3层,仅见于掌跖部。5角质层Stratumcorneum:5~20层已经死亡的扁平无核的细胞。(二)黑素细胞1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形成1个表皮黑素单元(epidermalmelaninunit);(三)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cell):占表皮细胞总数的3%~5%。(四)麦克尔细胞(五)角质形成细胞间及其与真皮间的连接1桥粒是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的主要结构;2半桥粒是基底层细胞与基底膜带间的主要连接结构;3基底膜带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由胞膜层(有铆钉样连接作用)、透明层、致密层和致密下层构成;第四节皮肤附属器(cutaneousappendages)(一)毛发长毛、短毛和毳毛;毛干、毛根、毛球、毛囊和毛乳头;正常人每天可脱落70~100根头发,头发生长速度为每天0.27~0.4mm,经3~4年可长至50~60cm。(二)皮脂腺由腺泡和短的导管构成;导管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位于立毛肌和毛囊的夹角之间,立毛肌收缩可促进皮脂排泄。有毛区开口于毛囊,无毛区开口于皮肤;(三)汗腺顶泌汗腺,为一层扁平、立方或柱状分泌细胞,与腋臭有关。(四)甲:指甲生长速度约每3个月1cm,趾甲生长速度约每9个月1cm。第五节皮肤的神经、脉管和肌肉血管:皮下组织的小动脉和真皮深部较大的微动脉都具有血管的三层结构,即内膜、中膜和外膜。肌肉:立毛肌是皮肤内最常见的肌肉类型,由纤细的平滑肌纤维束构成,面部表情肌和颈部的颈廓肌属于横纹肌。皮肤的功能:屏障、吸收、排泄、分泌、感觉、体温调节、物质代谢、免疫第四章皮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一)症状定义: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不适局部症状:瘙痒、疼痛、烧灼及麻木感等;瘙痒是皮肤病最常见的症状,皮损是最重要的体征。疼痛常见于带状疱疹、皮肤化脓性感染、结节性红斑、淋病和生殖器疱疹等,疼痛性质可为刀割样、针刺样、烧灼样、电击样等。麻木感及感觉异常可见于麻风患者。全身症状:寒战、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及关节疼痛等。(二)体征定义:客观存在、可看到或触摸到的皮肤黏膜及其附属器的改变,又称为皮肤损害,简称皮损。1原发损害:皮肤性病的组织病理变化直接产生的损害,如斑疹、丘疹、斑块、风团、结节、水疱和大疱、脓疱、囊肿等.2继发损害:由原发性皮损演变而来,或因搔抓、治疗不当引起,如鳞屑、浸渍、糜烂、溃疡、裂隙、抓痕、痂、瘢痕、苔藓样变、萎缩。(三)原发性损害1斑疹为局限性的皮肤颜色变化,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限,大小可不一,形态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1cm,直径≧1cm称斑片;红斑--真皮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炎症性红斑压之变白,非炎症性货币压之褪色。出血斑--毛细血管破裂后红细胞外渗到真皮,小于2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