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平面设计中的“力场”与“空白”平面设计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是设计者根据设计的主题内容,通过自己的艺术修养、设计技巧并遵循设计美学的艺术规律,将设计观念在平面上的充分展现。也是设计者思想水平、生活经验、审美情趣、知识修养、艺术技巧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一个好的设计者应具备通过简洁的艺术设计语言高度概括设计主题的能力,而并不只是把设计主题的所有内容完全全地照搬出来。我们在平面设计当中,通常会拿本体题材做文学性创作,即是通过画面元素的拼凑来完成作品。当面对没有任何文字各图形限定的无要求的“要求”时,习惯于在题材、文字的具体限定下做设计的我们便开始有些茫然。如果想冲破这种局限性,就应试着从形式结构的纯设计语言的角度出发,从“力场”和“空白”中来解析。一、力场宇宙万物,尽管形态千变万化,但它们都各按照一定的规律而存在,大到日月运行、星球活动,小到原子结构的组成和运行,都有着各自的规律。在平面设计领域中同样也有着自己的“力场”。人对于对象由知觉经验产生的“力”是真实的,不是虚幻的。因为这种力有着自己的作用点,方向和强度,它合乎物理学对于力所下的定义。当外物的“力”的结构与人思维里的“力场”相吻合时,主客观两个力场便达到同形同构的认知过程。所以环境结构是人对于对象特运行知觉的前提和基本特征,形态知觉的组织原则产生力的吸引和排斥而形成一定的动势图式,这种由环境和对象形态产生的力的分布图式称力场。图形和文字是平面设计中最基本的创意元素。其组合构成与空间分配决定了整个版面的性格含义和意味。在这个问题上,康定斯基有他自己的体会:一张白纸在视觉上是不等量的,往往上轻下重,左轻右重;上方稀薄、轻松、自由,下方则稠密、沉重、束缚;左上方往往开发自由,而右下方则闭塞受阻抑。这种“力”的不同感受,往往来自于我们平进的经验、运行、习惯及生理等许多因素的影响。这种经验告诉我们,版面的四个边存在着不同的力场,当版面中的图形设计处于版面的不同位置,或方面、大小形态的扩张和收缩的影响。掌握并合理地运行这种力来分布形色与空间,便能创造出一个和谐、适当、充满生命与律动的版面。1、形态的位置从基本形式看,米字格是一种凝结、稳定的“力”的结构。其力的凝结点就在面面的中心,而视觉中心往往略高于实际中心并偏左,这是受画面不同“力”影响的结果。所以我们通常会将主要的形态放置在画面的上部。形态的位置一旦偏离这个视觉中心,这种稳定便被打破,从而产生动的印象。距离中心近者比远者稳定。这中间还存在着两种力的对抗;靠近中心的地方由于有向内的吸引力的作用,相对稳定且有凝固之感;靠近四个周边的地方则有脱离中心之感,很不稳定。当形态贴边沿或者画面形象被边沿切割时,更会使人产生画画向外扩张的心理感受。以上视觉规律,我们若想求得版面稳定,可将主体放置在画面造近中心的位置。若想求得画面生动活泼,则可让主体形象偏离中心或将其放置在靠近边缘的地带。版面中的主体形象一量确定,其他形象都将围绕其进行安排。不同的视觉图式会引发观者不同的心理感受,当形态处于版面较近中心位置时,空间分布均匀,观者心理感受平衡;当形态靠近边缘时,空间分布集中,虚实对比强烈,会让体会到很强的动态感。位于中心与四边中间的区域,是内力与外力的积聚处。这个区域动中寓静,静中寓动,最富戏剧性、活动性各挑战性,是视觉敏感而相对活跃的区域。从这个区域引出的水平线及垂直线与周力相交后会形成四个长方形,它们之间的形状、面积差异越大,版面越生动活泼,反之版面便会趋于稳定。而处于水平中轴线上的点,在感觉上往往比较平稳。这是因为中轴线上的点总是处于构成版面水平线或垂直线某一方向的中间位置,它保持了一种相对内在的对称平衡。此点越靠近中心越稳定,约接近边沿越活泼。对角线上的点则相对活跃而富有动感。形态所处位置的变化不仅丰富了视觉,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而且使得设计语言更加丰富多彩。2、形态的方向我们知道动静是相对的,如果说斜线是速度和运行的外在表现,那么水平与垂直线则在进行无声无自息的运动,它们蕴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