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它取材于忒拜系统的神话故事,讲述的是忒拜国王拉伊俄斯从神谕中得知:他的儿子俄狄浦斯长大后将杀父娶母,于是在他出生时,用铁丝穿其脚踵,令仆人抛于荒山野岭,但却被科任拖斯国王玻吕玻斯收养。俄狄浦斯长大成人后,“杀父娶母”的预言一一应验的故事。这样一个人物的命运,引起了人们经久不衰的兴趣,几乎所有西方著名批评家、美学家和哲学家都就其发表过自己的看法。索福克勒斯也因此被称为是“戏剧艺术的荷马”。《俄狄浦斯王》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成为西方文学批评史中的一个持久的话题,而且也成为整个人类所要解答的一个谜,即斯芬克斯之谜,一个关于人的谜语。命运观、过失论、恋母情节、替罪羊机制是评论家论述《俄狄浦斯王》悲剧原因的四条主线。本文将从人性缺损的角度出发,分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原因,以及它对当代社会的现实启示意义。人性是文学表现的对象,离开了对具体人性的反映,文学就没有生命。《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的悲剧,之所以让我们感到震惊和恐惧,感到悲悯难禁,正是因为我们从剧中看到了人性缺损的一面。俄狄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第一次给人下了定义,被认为是最具智慧的英雄。但可悲的是他却从未真正认认识自己。“认识你自己”对人类来说,“这可能是结局一场的意义,索福克勒斯让俄狄浦斯双眼失明登场,以至使人类悲剧性的独立在一个象征性的场面上出现。”[1]P543确实,人类不是一种可以被描述或下定义的存在,它伴着人性的缺损和完善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所谓“人性”就是人的属性:人的属性既人性的缺损———《俄狄浦斯王》悲剧原因再探桑迪欢楼倩倩内容提要:谜语式结构让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拥有了一个永恒的诱惑,即斯芬克斯之谜的答案真正在哪里。重读《俄狄浦斯王》,我们发现对“斯芬克斯之谜”的执着探究和终极追问中,凝结着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认识。本文试从人性的角度,通过分析人性缺损重新探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原因以及对当代社会的现实启示意义。关键词:人性缺损悲剧原因启示意义经典重读●JINGDIANCHONGDU0592008年/第9期(总第304期)●戏剧文学包含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属性,亦即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属性就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又包含人与其他动物共同的属性,亦即动物性。本文的人性缺损就是指人性发育的不完全,人的动物性多于人的社会性,具体表现为以“权欲”、“自我”为中心的兽性。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缺损在作品中不局限于俄狄浦斯一个人,而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只是每个人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不一样而已。所以,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俄狄浦斯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悲剧原因,体会其中的现实启示意义。这是对从伦理角度分析《俄狄浦斯王》悲剧原因的延伸和扩展。一、对权欲的过分崇尚———人性中亲情观念的缺损就俄狄浦斯来说,杀父娶母并非是由俄狄浦斯自己招致的,而恰恰是由其父拉伊俄斯造成的。因为拉伊俄斯在年轻时被迫逃离本国,投靠佩洛普斯国王,受到国王的热情款待,但拉伊俄斯却以怨报德,在涅赛亚赛会时却劫去佩洛普斯之子克勒西波斯,导致克勒西伯斯离家不久后就自杀。于是,才有了佩洛普斯对拉伊俄斯一家的诅咒,才有了阿波罗庙“杀父娶母”的神谕。所谓“虎毒不食子”,但拉伊俄斯在知道这个神谕后,没有任何的怀疑、苦恼、惋惜,就这样残忍地下命令要把自己才出生三天的孩子置于死地,表现出十足的兽性。一个未知的预言,只是怕将来儿子对自己造成威胁,会使自己丧失权力,就可以杀死自己的儿子。权力私欲代替了人性中的父爱。所以,就整个悲剧来说,拉伊俄斯作为神谕的引发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是他的以怨报德,就不会有佩洛普斯的诅咒。假如拉伊俄斯能狠下决心,亲手杀死不祥之子,就彻底根除了神谕中弑父娶母的祸根。又或者,拉伊俄斯不听信阿波罗的预言,将自己的亲生儿子留在身边,用亲情抚育他,用爱培养他,那么,善良的俄狄浦斯又怎会犯下那杀父娶母的乱伦之罪⋯⋯然而,拉伊俄斯选择的是既不想弄脏自己的双手,又企图逃离祸患的这种最为切合人类软弱本性的做法。过去我们在解读《俄狄浦斯王》的时候,几乎都没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