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物理授课人课题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材分析本节的知识点比较简单,有的是其他学科中已接触过的,有的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本课堂的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知识的形成性教学,强调学生对学习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由于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探究”这种方式不久,淡化知识结果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是非常有益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2、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不同,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快。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声的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领会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重难点重点: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难点:探究真空不能传声,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过程中所用的转化法教法教师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小组合作探究为辅的综合启发式教学主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景引入新课(3min)新课教学(30min)小结(3min)练习(3min)布置作业(1min)【提问】:是什么使大家不约而同的走进教室?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一、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面对课题同学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进行猜想。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用力所能及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①听:教师敲击音叉②看:正在发声的音叉与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与水面接触…③摸:教师敲击音叉让学生摸…通过我们一系列的实验,证明…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①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②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③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是否正确?例子:雨天,雷声…)二、声音的传播讲解课本38面的实验探究及图。引导学生得出:1、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引出介质概念,问:声音是否可以在其他形式的介质中传播?演示实验:手机放在水中…验证猜想2、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演示实验:学生敲击桌子…3、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4、声音的传播方式: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叙述情景:装有水的某长度的钢管,一人在一端敲击,另一人在另一端听…5、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学生回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提出问题、猜想、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学生观察实验师生共同实验师生共同总结、论证猜想学生听教师讲解实验学生猜想学生看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上讲台做实验学生看书上表格师生总结学生练习板书设计15℃的标准大气压下,V气=340m/s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小黑板练习课后习题:第2、3两题第三章声的世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①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②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③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3、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4、声音的传播方式: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5、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15℃的标准大气压下,V气=34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