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1期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1261No112010年3月JOURNALOFJIAOZUOTEACHERSCOLLEGEMar12010收稿日期:2009-11-10作者简介:王小燕(1982-),女,河南安阳人,南开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2007级博士生。魏晋南北朝隐逸现象分析王小燕(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摘要:隐逸现象是魏晋南北朝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隐逸思想在社会各个阶层、文学的各个领域的广泛流行,隐逸主体对自身地位与意义的确认,社会与时代对其的积极认同以及隐逸行为呈现出的多样化与极端化并存的样态,共同彰显出这一时期的隐逸精神。对魏晋南北朝隐逸现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来龙去脉,更进一步窥见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精神内核。关键词:魏晋南北朝;隐逸现象;隐逸思想;隐逸主体;隐逸行为中图分类号:K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465(2010)01-0018-04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隐逸精神呈现显性样态的时代:隐逸思想广泛流行,几乎遍及社会的各个阶层、文学的各个领域;隐士群体力量不断壮大,而且得到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的社会认同。在隐逸精神高扬的基础上,魏晋隐逸出现了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隐逸身份获得了认同,包括隐士自身的身份认同与社会对隐士的认同两个方面;二是隐逸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与极端化共存的样态。一、隐逸思想的流行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隐逸思想广泛流行的时代,这一点,在史书及当时的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有反映。就正史而言,5后汉书6首先为隐士立传,是为/逸民列传0。/逸民列传0虽主要记载东汉时代的隐士,但此书的作者范晔却是南朝人。范晔其实是在以南朝人的眼光反观东汉的历史,他为逸民列传,代表了魏晋南北朝人对隐逸的普遍看法。此外,二十四史中记述魏晋南北朝历史的有5三国志6、5晋书6、5宋书6、5南齐书6、5梁书6、5陈书6、5魏书6、5北齐书6、5周书6、5南史6、5北史6。其中,除5三国志6、5陈书6、5北齐书6、5周书6外,其他各史均为隐逸立传。而在没有为隐逸立传的四部史书中,除5三国志6外,5陈书6、5北齐书6、5周书6均非出自魏晋时人之手。也就是说,对于魏晋南北朝隐逸思想的盛行,当时与后世的史学家基本上都予以了认同,而当时的史学家更是极为重视。就文学来看,魏晋南北朝留下了很多包含隐逸思想的诗歌。据霍建波在其5宋前隐逸诗研究6一书中所作的统计,包含有隐逸思想的诗歌共计460首,作者101人,数量极为可观。而在这101位作者中,除了见于隐逸传的隐士外,既有在朝为官且位高权重者如王俭、王融、范云、江淹等,又有在朝为官但才高位卑者如潘岳、郭璞、谢灵运、颜延之等,甚至还包括陈留王曹植、梁武帝萧衍、梁简文帝萧纲、周文帝宇文毓等。这些作者分属于社会的不同阶层,有些甚至与隐逸毫不相干。这种情况说明,隐逸思想在当时已成为一种风尚。二、隐逸主体身份的认同身份认同,既包括自我认同,又包括社会认同。5论语#子路6篇云:/名不正,则言不顺0,身份其实就是名,它是思维以及行为的依据。魏晋南北朝的隐士,一方面对自身的地位、意义进行了确认,另一方面,特殊的时代背景及其自身的优势也使他们获得了社会与时代的认同。(一)自我认同对于一个群体而言,身份的自我认同是极为重要的,它标志着这个群体的最终成熟,是它能够在历史长河中持续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魏晋南北朝,隐士已经开始对自己的身份有了一定的认识,认同自身的独特存在方式、群体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自身地位和意义的确认使他们拥有了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就个体而言,魏晋南北朝有很多终身不仕的隐士。他们的终生不仕,一方面是为了躲避战乱、全身保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已经认同了自己作为#18#王小燕:魏晋南北朝隐逸现象分析隐士的存在方式,能够以自己特有的思维与行动回应时代的变迁。此外,魏晋南北朝还存在家族隐逸的现象。郭荷/六世祖整,汉安顺之世,公府八辟,公车五征,皆不就。自整及荷,世以经学致位0(5晋书#隐逸列传6);戴颙/父逵,兄勃,并隐遁有高名0(5宋书#隐逸列传6);翟法赐/曾祖汤,汤子庄,庄子矫,并高尚不仕,逃避征辟0(5宋书#隐逸列传6);宗测/宋征士炳孙也0(5南齐书#高逸列传6);范元琰/祖悦之,太学博士征,不至0(5梁书#处士列传6)。通过与作为隐士的父辈乃至于祖辈的共同生活或通过对他们的了解,后代隐士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