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虚动物模型采用指标评价与分析陈玲玲2002207209【摘要】:综述和评析10余年来血虚证动物模型观察指标。主要集中的问题是对血虚证中医指标仅限于一般体征的观察。将西医的贫血与中医的血虚证等同。各种指标没有集中的趋势。【关键词】:血虚证;动物模型;指标;综述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实验室检测手段的完备,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中医血虚证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现从一般体征,外周血细胞指标,免疫功能,骨髓细胞超微结构等方面,对各种血虚动物实验中所采用的观察指标作一总述1.几种不同造模方法所采用的相同的观察指标:1.1一般体征观察中医理论认为血虚证是血液亏虚。临床证候为面色苍白或萎黄,皮肤毛发枯黄,头晕,心悸,失眠,四肢麻木,运动无力,妇人经血量少色淡,衍期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1)一般体征主要观察动物面色,口唇及粘膜,活动情况,毛发,精神,耳,尾的温度及饮水情况。如贲长恩(2)用乙酰苯肼造模后观察血虚大白鼠体征:实验注射APH后第二天开始表现出:面色无华,口唇或粘膜淡白失泽,四肢无力或轻度擅毛,毛发失泽干枯,精神萎靡,行动迟缓,团缩,眼裂变窄(闭目),耳,尾苍白而凉,血呈暗红,嗜睡,饮水量增多。袁久荣等(3)用乙酰苯肼+Co照射及乙酰苯肼+环磷酰胺两种方法造成血虚小鼠动物模型,造模后第4,第5天各组动物均开始出现懒动,竖毛,少食,体重下降,及尾巴苍白,晦暗等现象。宋义平等(4)对营养性大鼠血虚证的对抗作用,大鼠喂饲低铁饲料,每隔1天放尾血0.5ml,2周后选取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下降>20%,活动明显减少并有蓬松脱毛现象。焦立红等(9)小鼠于造模后,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懒动、毛色干枯、少食、及尾、耳、眼苍白。卢文丽等(5)制作乙酰苯肼与尾静脉放血血虚模型则观察:1体重乙酰苯肼造模后体重下降,15d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P<0.05),至17d动物陆续死亡,第18,21天未进行检测,下同。尾静脉放血模型体重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意义(P<0.05);2肛温乙酰苯肼组模型后肛温下降,15d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P<0.05)。尾静脉放血模型肛温也下降,第15,18天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3饮水与摄食乙酰苯肼组模型饮水与摄食量均下降;尾静脉放血模型两指标无明显变化4爪,尾代表红色程度的r值乙酰苯肼模型爪色淡,肉眼检测十分明显,爪,尾r值均下降,第15天与正常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乙酰苯肼模型,动物外观十分虚弱,嗜卧,扎堆明显(畏寒),肛温下降,体重与饮水,摄食均下降,爪色明显改变,爪色淡,爪,尾反映红色程度的r值下降。1.2外周血细胞指标主要观察血红蛋白量,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数,白细胞计数,海氏小体出现率。如贲长恩(1)用乙酰苯肼造模后观察血虚大白鼠(1)血红蛋白(Hb)量:正常大白鼠的Hb为16%,经注射APH后24小时Hb急剧下降,至第3~4天时降到最低点,可降到4~7个%,在仅注射APH一次时,Hb维持低范围,末次注射3天开始恢复,注射APH三次时,要经15天后才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2)红细胞(RBC)计数:正常大白鼠的RBC为800万/mm2,注射APH后第3~4天时,RBC减少到最低,平均维持在200万~400万/mm2(3)海氏小体出现率:正常RBC不出现海氏小体。注射APH后24小时,RBC中就出现了中毒性海氏小体。(4)网织红细胞(rRBC):随着实验的进程,rRBC出现率显著增多。夏洪生等⑥发现大鼠环-2-磷酰胺血虚及失血性贫血模型的影响:模型大鼠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均明显降低。袁久荣等(3)用乙酰苯肼+Co照射及乙酰苯肼+环磷酰胺两种方法造成血虚小鼠动物模型结果显示:两种模型都能使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白细胞下降,特别是血红蛋白的下降显著。杨岚等(7)造模失血性血虚证模型以75%酒精擦拭鼠尾(或用温水浸泡鼠尾),使之充血后剪去0.25-0.3cm,放血0.5ml,间日一次,共4次;溶血性血虚证模型于实验第1.4.7天进行皮下注射3%乙酰苯肼溶液,第一次剂量为10ml/kg,第2.3次剂量为5ml/kg;骨髓抑制性血虚证模型于实验第1日起,连续5日腹腔注射0.4%环磷酰胺溶液,剂量为6ml/kg。d。观察外周血细胞学检测(1)失血性血虚证模型动物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数和白细胞数均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