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市场旺季跌破成本线或是养殖产业升级前的阵痛2013年12月以来,国内生猪价格走势疲软,出乎大部分人士预期。2014年元旦过后,猪价更出现暴跌式下跌,令养殖户节前出栏赚一笔安心过年的期望彻底落空。相关数据显示,短短两周内,猪价从13年底的15.09元/kg下跌至1月17日的13.02元/kg,累计跌幅高达13.7%,从12月的高点15.90元/kg累计下跌已超18%。猪价旺季下跌在近几年的生猪市场中并非罕见。事实上,2013年春节是2月10号,但猪价在1月中旬即出现跳水态势,从17.7元/kg的高点快速回落至除夕前的15.2元/kg,累计跌幅接近15%。春节后猪价加速下跌,正月内猪粮比即跌破6:1的盈亏点。再回顾当前猪价走势,有几分类似,但又不一样,猪价在元旦至春节传统消费最旺的时期跌破成本线,养殖进入全线亏损在近10年来是首次。对于近期猪价大幅跳水原因,业内普遍认为需求疲软,加之生猪存栏高位生猪供应充裕加之局部疫情影响推动节前生猪集中出栏--供应相对过剩—屠宰、加工企业压价—猪价下跌—恐慌性出栏—猪价暴跌,小编亦以为然。然而在这些表观因素之下,或许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原因,生猪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养殖门槛不断提升、投入成本加大、中小散户加速推出、短期供应不定导致价格的大幅波动等等,这些或将是产业转型升级必须经历的阵痛阶段。小编在此抛砖,从近期的市场表现结合当前产业的发展,简析猪价下跌的主要原因,探讨节后猪价走势。1、需求端需求疲软是2013年猪价整体走势疲软的重要原因。而国家对于“三公消费”的抑制则是其中的主要原因,2013年至今中央先后已出台15个文件通知,以“严禁”“严查”的口吻砍除公务员的“灰色利益”。据了解“八项规定”实施后,高档餐饮业在全国下降幅度比较大,大概30%到40%。而今年禁令可能将有增无减,公款宴请吃喝、公款发放赠送年货节礼等消费仍将继续缩减。这部分的需求减少将是持续性的,对后市的影响也将继续。大众消费。大众刚需相对而言弹性非常有限,但今年的暖冬推迟、缩短了南方的腊肉制作高峰期,令整体需求预期下降。元旦过后,随着南方腊肉制作减少、学校放假、农民工返乡,终端消费量反而出现短暂的回调,加速猪价下行。这部分需求的变化是暂时的。除此之外,我们还认为,随着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及对肉品品质的追求度提升,土猪肉等消费增长,尤其是年底制作腊肉、杀年猪将更多倾向于农村家养的土猪,而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属于自养自用,游离在市场供销之外的,虽然这部分的消费量目前尚有限,但趋势值得关注。也就意味着,今后年底腊肉制作、杀年猪效应对猪价的提振作用将趋于弱化。2、供应端2013年上半年猪价一路走低,但亏损期持续时间并不长,在收储等影响下猪价一路上涨,8月过后猪价已回升至15元/kg以上,令养殖户信心回升,并掀起了补栏的小高潮,相应也导致了年底的出栏压力。市场人士认为,2011至2012年,养猪业产能急剧扩张,产能过剩局面在2013年夏全面显现,之后市场却没有淘汰落后产能,减少存栏,存栏量过剩直接导致生猪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据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11月份,全国生猪存栏比10月份增长0.2%,比2012年同期增长0.7%;能繁母猪存栏比10月份降低0.5%,比2012年同期降低2.3%。从官方数据看,生猪存栏量虽然处于高位,但同比增长幅度有限,而能繁母猪依然在缓慢去产能,供应有压力,但非当前猪价暴跌的绝对原因。猪病对短期市场供应的影响。2013年下半年,国内生猪市场并未出现大范围有破坏力的疫情,虽然局部小范围疫情时有发生,但基本在预期之内,对整体市场的影响应该说并不明显。市场多方博弈对供应的影响。在市场供应相对较多的情况下,屠宰、加工企业拥有绝对的定价权,而今年上半年低迷的行情、年中猪价回升使得养殖户在8月后积极补栏,以期在春节前高价卖出,弥补上半年的损失,四季度压栏情况明显,节前集中出栏压力大增,也使得养殖户在与屠宰企业的博弈中完全处于下风。而春节前的资金压力也使得养殖户在猪价下跌后非理性、甚至出现恐慌性的出栏,加速猪价暴跌之势。我们认为,市场心理因素对行情的影响或被低估,这一方面可参考H7N9对禽业的影响,冻肉收储对猪价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