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STOCKANDPOULTRYINDUSTRYNO.227收稿日期:2008-01-231病原概述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virus)属于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疱疹病毒亚科。病毒完整粒子呈圆形,直径为150~180nm,核衣壳直径为105~110nm,有囊膜和纤突。基因组为线状双股DNA。PRV的毒力是由几种基因协同控制,主要有gE、gD、gI和TK基因。发现TK基因一旦灭活,则PRVTK缺失变异株对宿主毒力将丧失或明显降低。因此,PRV基因工程疫苗株都是缺失以下一种或同时缺失几种基因,如gE、gC、gG和TK。糖蛋白gE、gC和gD在病毒免疫诱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PRV只有1个血清型,但毒株间存在差异。病毒能在鸡胚及多种动物细胞培养上生长繁殖,产生核内包涵体。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猪舍能存活1个多月,在肉中可存活5周以上。一般常用的消毒药都有效。该病毒能引起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以发热、奇痒(猪除外)及脑炎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猪是PR病毒的惟一自然宿主,因此PR病毒能引起猪的亚临床感染和潜伏感染。任何年龄的猪在耐过PRV急性感染后都能形成潜伏感染,并能在体内终生潜伏,且不表现临床症状。当机体受到外界应激因素作用后,潜伏状态的病毒能被激活,引起复发性的感染并向外散毒。伪狂犬病病毒这种潜伏-激活循环机制决定了伪狂犬病病毒在猪群中的永远存在。2流行病学宿主范围广泛,能感染多数家畜及野生动物。猪是本病毒的原发感染宿主,又是病毒的长期储存和排毒者。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是本病重要的传染源,成年猪及母猪是主要的散毒者,它们以隐性状态存在,但却断续或持续地排毒。可经呼吸道、消化道、伤口、配种以及空气、水、污染物等传播,并可经垂直传播。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3临床症状PR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毒株和感染量,最主要的是感染猪的年龄,幼龄猪感染PR病毒后病情最重。病毒嗜侵呼吸和神经组织,因此,大多数临床猪伪狂犬病的预防与控制邬吉强1高洪2(1.垫江县坪山镇畜牧兽医站,重庆垫江408300;2.垫江县沙坪镇畜牧兽医站)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0414(2008)03-0018-04摘要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危害养猪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我国有21个省(市)报道本病流行,并且有扩大蔓延趋势,该病已逐渐成为猪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近年来本病已成为母猪繁殖障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引起哺乳仔猪的大量死亡,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和不育症等,给养猪业特别是规模化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综述了该病的病原特性、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诊断和控制与净化的措施。关键词伪狂犬病预防控制病理剖检扁桃体可见化脓坏死灶;肺常见卡他性及出血性炎症;脑实质出现针尖大小出血点;肝、肾等实质器官可见灰白色或黄白色坏死以及肾上腺坏死、肾出血等。伪狂犬病毒的分离鉴定被认为是诊断的“黄金标准”,是最早用于诊断的实验室方法。用鼻咽拭子、阴道拭子以及组织病料接种细胞分离病毒,进一步用电镜等方法鉴定。血清学方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诊断方法,包括微量血清中和试验(MSN)、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乳胶凝集试验(LA)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等。随着基因缺失疫苗的广泛使用,目前开发出了与基因缺失疫苗配套、快速敏感、可区分野毒感染抗体和疫苗抗体的ELISA检测试剂盒,在该病的根除计划中显示出了较大的优势。分子生物学方法是近年来开发出的鉴别手段,不过此法需要针对疫苗株基因组序列设计特异性的引物来扩增疫苗株缺失基因来与野毒进行区分,目前仅限于实验室阶段,在临床推广上还有所限制。5防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免疫接种、检测-淘汰、加强饲养管理、生物安全措施等。疫苗接种是防治伪狂犬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接种疫苗可阻止临床发病、降低强毒排出量,缩短强毒排出时间。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是基因缺失疫苗,包括有自然缺失疫苗和人工缺失疫苗两种。其中自然基因缺失的商品疫苗,以其良好的免疫原性和鉴别标记特性受到养猪生产者广泛的欢迎,也是许多国家用于为狂犬病净化计划的主要疫苗。自然缺失疫苗是通过非猪源细胞或鸡胚的反复传代,或在某些诱变剂的存在下,用高于正常的培养温度在细胞培养物上反复传代获得,其基因组的内部存在着多处的点突变以及一些基因的...